从繁华热闹、车水马龙的京城,被贬谪到偏远荒僻、人烟稀少的县城,换做旁人,或许早已满心哀怨、一蹶不振。</br>
但李承泽却并未因此而消沉落寞,他骨子里透着一股坚韧与豁达,即便身处逆境,也能有一番作为。</br>
在县令任上,他时常轻装简从,深入辖下每一个乡镇地头。</br>
每到一处,都耐心地与当地百姓交谈,仔细询问他们的生活状况,认真倾听他们所遭遇的困难与疾苦,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民情的机会。</br>
李承泽在走访时,敏锐地发现当地的水利设施状况堪忧,不少沟渠淤塞严重,堤坝也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根本无法起到正常的灌溉和防洪作用。</br>
这使得农田常常在干旱时无水可浇,颗粒难收。</br>
而在雨季,又洪水泛滥,淹没庄稼,经常遭受旱涝灾害的侵袭。</br>
百姓们一年的辛苦劳作往往付诸东流,生活困苦不堪。</br>
见此情形,李承泽心急如焚,没有丝毫犹豫,立即雷厉风行地着手组织人力物力,规划兴修水利的方案,力求尽快解决这一困境。</br>
他每日天不亮便赶到开挖沟渠和修建堤坝的施工现场,亲自监督工程进度,大到堤坝的修筑走向,小到沟渠的挖掘深度,都一一过问、严格把关。</br>
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原本破败不堪的水利设施终于得以修复。</br>
清澈的水流顺着新修的沟渠欢快地流向农田,农田灌溉问题得到彻底解决。</br>
这一年,该县庄稼长势喜人,粮食产量大幅提高,百姓们终于摆脱了饥饿的困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对新县令感恩戴德。</br>
此外,李承泽认为教育对县城发展非常重要,故而格外注重当地教育的质量。</br>
在一次探访县学时,他亲眼看到当地县学学舍破旧不堪,屋顶漏雨、墙壁斑驳,桌椅也残缺不全;师资力量更是薄弱,先生们大多学识有限、教学方法陈旧,致使许多孩子无法接受到良好且系统的教育。</br>
于是,为了给学子们创造更好的学习环境,李承泽四处奔走筹集资金。</br>
他拜访了当地的富户乡绅,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又向朝廷申请专项补助,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资金来源。</br>
终于,在多方努力下,资金到位,学堂得以重建,崭新的学舍拔地而起,宽敞明亮,桌椅齐全。</br>
同时,李承泽不惜重金,高薪聘请德才兼备、教学经验丰富的先生前来授课,极大地提高了学子们学习的兴趣。</br>
他甚至每月都特意抽出一日空闲时间,前往县学,亲自给学生们答疑解惑,耐心地倾听他们的问题,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为他们讲解难题。</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