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回到太平天国当王爷

关灯
护眼
第282章 招安还是抗争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清同治六年春,豫东平原上,还带着几分寒意风,卷着尘土掠过归德府高大的城楼。知府李文渊(归德知府刘岳昭阵亡,后续知府上任不久又丁忧空缺,此为情节需要虚构)正临窗而立,手中把玩着一串油润的紫檀佛珠,目光落在案头那幅摊开的《三国演义》绣像上。他自诩胸有丘壑,尤崇诸葛武侯 “攻心为上” 的谋略,常对幕僚笑言:“治民如用兵,非徒恃甲兵之利,当以智术服之。”</br>

这日,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破了衙门的宁静。一名亲兵满头大汗地闯入院落,高喊:“大人!急报!虞城县…… 虞城县被长毛余孽占了!”</br>

“长毛” 二字,像一根针挑动了李文渊紧绷的神经。自同治三年天京陷落,太平军主力虽败,余部却如野草般在豫皖交界地带时隐时现,先是捻乱,现在又是太平军余孽。他猛地转过身,手中的佛珠却在飞快的在手指尖捻动, “啪” 地一声他将佛珠拍在书案上。“慌什么!” 他定了定神,沉声道,“说清楚,是哪股贼寇?多少人?”</br>

“回大人,” 亲兵喘匀了气,“探马回报,据说是贼酋萧有和的部下,领头的两个,一个叫黄矮子,一个叫李蓉发,据说聚集了千把人,趁夜袭了虞城县城,知县老爷…… 知县老爷已不知去向。”</br>

“黄矮子?李蓉发?”李文渊捻着下巴上的山羊须,眉头紧锁。这两个名字他略有耳闻,尤其是那个黄矮子,是以悍勇着称的太平军旧将。至于李蓉发,无名之辈。草莽之徒不足为虑。</br>

随即又想虞城县虽小,却是归德府的东大门,若被贼寇盘踞,如芒在背,如何收回方显自家手段呐?</br>

不一时,幕僚们闻讯纷纷赶来,大堂内顿时议论纷纷。有人主张即刻点兵,杀奔虞城,以雷霆之势荡平贼巢;也有人顾虑贼势不明,且秋收刚过,民力疲惫,宜先探虚实。</br>

李文渊抬手止住喧哗,脸上露出一丝成竹在胸的笑意:“诸位稍安勿躁。诸葛孔明七擒孟获,靠的是恩威并施。这伙长毛残部,不过是丧家之犬,岂堪与王师抗衡?某以为,先遣使者入城,陈说利害,晓以大义,劝其归降。若能兵不血刃收复虞城,方显我朝仁德,亦显本府……” 他顿了顿,话到嘴边改为,“亦显朝廷怀柔之策。”</br>

他心中另有盘算:若能劝降成功,不仅能免去一场厮杀,更能为自己博一个 “智计过人,堪比诸葛” 的名声,将来上报朝廷,亦是一桩不小的功绩。至于黄矮子、李蓉发之流,不过是草莽武夫,岂会不懂 “识时务者为俊杰” 的道理?</br>

主意已定,李文渊挑选了一位能言善辩的老秀才,备了一份 “招安” 文书,又特意让亲兵带上两坛归德府的名酒,作为 “见面礼”。临行前,他反复叮嘱老秀才:“务必向那黄、李二人言明,只要放下武器,归顺朝廷,既往不咎,尚可保其性命。若执迷不悟,天兵一到,玉石俱焚,悔之晚矣!”</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