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听李安说到生态循环这四个字,在场的众人,全部都来了兴趣。</br>
李安也不厌其烦,将何家湾的那一套生态循环模式,一一讲了出来,任何一点细节都没有放过。</br>
虽然京城这边,不适合这一种模式,但全国有太多的地方,适合这一种生态循环的模式。</br>
农科院这边,虽然已经得到了贺教授,报上来的一些经过试验之后的确切科学依据和理论,但是听李安讲的如此详细,也是让他们受益匪浅。</br>
大家听着李安讲完生态循环之后,当中一位专门研究水稻的吴教授,这时候开口了。</br>
“李安同志,我是陈日胜,是专门研究碱性水稻的,到目前为止,这一个项目,虽然进行了研究,但却没有太大的进展。”</br>
“自从1950年,我们在辽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和江苏农科院,开始进行耐盐碱水稻研究。”</br>
“但是这么多年过去了,所培育的品种,仅能在轻度盐碱地,也就是盐度4%的土地上种植,亩产也仅仅只有200多斤。”</br>
“不知道你这边,是否有研究过这一方面的知识。”</br>
听到对方的名字,李安在脑海中,不断的进行头脑风暴,能够在这个年代,坐上农科院教授位置的人,他们的成果,一般都会在后世进行大面积的报道。</br>
之前开农业公司的时候,因为跟农科院挂钩,他就时不时的在夜深人静的时候,会将记忆梳理了一遍又一遍。</br>
听到陈教授的名字,再加上今年是1986年,李安马上就想起来了。</br>
他静静的在那里思考着,心里不断的在进行斟酌,就是在今年,陈教授对于耐盐碱水稻,有了重大的突破。</br>
他在心里面组织着语言,同时在想着,透露一点,应该没太大的问题,应该不会导致蝴蝶效应的产生。</br>
众人看到他在思考的样子,全部都屏住了呼吸,并没有出声打扰。</br>
组织好语言之后,李安这才缓缓的开口道。</br>
“陈教授,无论是人或者是其他动物,包括所有的植物,都会受到环境的影响,从而发生进化。”</br>
“想要培养出耐盐碱性的海水稻,那就必须在耐盐碱性的地方,去寻找一些野生的水稻进行培养。”</br>
“我这里给出两个建议,第一个建议是发动大量的人员,去到海边盐碱性土地比较高的地方,寻找野生的水稻。”</br>
“然后进行精心的培育,留下它最优质的种子,进行个几轮的培育之后,基本上就会慢慢稳定下来。”</br>
“同时我们还可以控制盐碱性土地的浓度,所培养出来的种子,有的适应高浓度的,有的适应低浓度的。”</br>
“第二个是通过实验室的培育,将我们目前最优质的水稻,慢慢的增加土壤的盐碱性,让它的基因产生异变。”</br>
“就像袁教授那样子,每一次培育出来的水稻,全部都择优留种,进行下一次的培育,这就需要一个非常漫长的时间,才能将真正的优质海水稻培育出来。”</br>
“在研究水稻的这一方面,你可以跟袁教授一起合作,你们是属于同一个专业,同一个领域,彼此之间更加有共通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