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后世曾有“冰城”、“夏都”的别称,因冰雪魅力而吸引了大量的南方小土豆,不远千里来此漏粉条……</br>
实际早在民国初期,哈尔滨就已经是远东的一颗璀璨明珠,人称“东方巴黎”。</br>
一般少有人知的是,在1898年之前,哈尔滨只是松花江畔的荒原,只有二十来个小村屯分布其间。</br>
以1898年为分界线,俄国通过巧取豪夺方式,从腐朽无能的满清那里获得中东铁路修筑权,并划定哈尔滨为中东铁路枢纽和管理中心,设立租界开展殖民活动。</br>
而自从中东铁路正式通车之后,哈尔滨作为整个中东铁路的丁字路线交结点,短时间内就如同吹气球一样,发展成为国际大商埠,海量人口蜂拥而入,其中既有闯关东的关里人,也有四万多各国侨民,尤其是以俄国人为最。</br>
人口日稠,商业繁盛,摇身一变就从松花江畔的荒原发展成为大都市,尤其是以临近铁路厅的中央大街最为繁华,楼阁连列,车水马龙,圣索菲亚大教堂巍峨耸立,街道上人来人往的到处都是俄国人,不知道的还以为到了圣彼得堡。</br>
这里洋人多,洋行也多,本土的买卖铺户被挤压得属实有些凄惨。但也有例外,比如大饭馆子基本都是本土的天下,可见中餐厨师一把刀专治各种不服。</br>
而整个中央大街最有名的大饭馆子,还要属春华楼!</br>
这春华楼不但楼堂气派,而且还挂的是六个幌子,在整个哈尔滨都是独一份。</br>
菜味儿必须正,当然了,消费水平也必须高,腰包不厚实的,就只能在门外远远的看两眼过瘾了。</br>
下午三点左右,中午饭口已过,晚上饭口还没到,饶是春华楼这种大饭馆子,此时也少有食客登门,了高的伙计撤回了大堂,与跑堂的伙计围在一处,正一边喝着茶水,一边小声唠嗑。</br>
账房有些犯困,脑袋一点一点的打瞌睡。</br>
这时门帘一挑,就前后进来了四个食客。</br>
为首一人是个中年老男人,戴了一副乌溜溜的圆片墨镜,派头那是相当足,兜里没揣一千块现大洋都迈不出这步伐。</br>
老男人的身边跟着一个国色天香的年轻女人,更可气的是,这年轻女人还紧紧的挽着老男人的胳膊,恨不得整个人都贴在身上,那眼神都要拉丝了——这特么的,再过四个小时,找一家客栈住下,指不定就是地动山摇……</br>
堂头用眼睛一瞅,就气不打一处来:呸!狗大户!</br>
心里却是恨不得取而代之。</br>
然而堂头的手、腿、嘴却丝毫不慢,“这位爷,欢迎来到春华楼,快快往楼上雅间请——楼上楼下的都给伺候着,先准备着热毛巾板咧!”</br>
不可谓不殷切。</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