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六零大杂院,我八岁二十年工龄?

关灯
护眼
第25章 一触即发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经过考证,阳春胡同在1965年之前叫做小苏州胡同,特此全文订正。)</br>

1960年1月24日,周日。</br>

整个京城从一大早就喧闹了起来。</br>

各区、各街道纷纷组织群众上街打扫街道上的积雪,为将在30日举办的环城赛跑清扫场地。</br>

这项赛事已经举办了多届,参与者来自各个行业、单位、街道,男女老少都有,起点是纪念碑广场,其中地安门大街是必经之地。</br>

负责清扫地安门大街东段的是大街北边的南锣鼓巷、岔子胡同、福祥胡同、蓑衣胡同、雨儿胡同加上南边的火药局胡同、北河胡同、东吉祥胡同、小苏州胡同和安乐堂胡同群众。</br>

早上六点多,浓雾未散,寒意逼人,茫茫雪景中无数黑压压的人群如涓流一般汇入地安门大街,整条雪道大街上到处都是红旗在飘扬。</br>

人们通力合作,先从街道中间的雪铲起,铲出来的雪用木板、篓子装了,用绳子拖着往街道两边拉。</br>

其中表现最抢眼的是女同志们,有男同志们在的地方就有她们的身影出现,咬着牙不愿意被男同志们比下去。</br>

从前年开始湘南农村俗话“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就上了公民日报,妇女同志们可不愿意弱了自己的风头。</br>

小苏州胡同这边是景山街道办主任魏公平和胡同居委会主任朱家彩出面组织。</br>

朱大娘大约四点多就起来带着几个妇女积极分子在街道门口架起两口大锅。</br>

其中一口锅用来熬粥,下锅的米大部分是野菜、麦麸,还有魏主任家贡献出来的五斤玉米面。</br>

按照之前宣传的,各家各户出的劳力要在家先垫吧肚子了再到街道这边喝一小碗热肚子。</br>

如果没在家里吃过的,光靠街道这一小碗根本抵不住。</br>

另外一口大锅是用来煮开水的,不光是本胡同的居民,哪怕是大街对面交通口街道的居民也可以来喝几口。</br>

当然人家交通口街道下属各胡同居委会也是这么想的。</br>

67号大杂院参与劳动的一帮人是由杨大爷带头。</br>

与旁的大杂院出门前先鼓动几句不同,杨大爷只是挥了下手。</br>

“干活去!”</br>

妥妥的朴实无华。</br>

各家各院都提前知道居委会提供的那一小碗“粥”其实就是糊弄肚子的,所以今早都给自家参加劳动的主力准备了些能瓷实肚子的东西。</br>

平时舍不得的玉米面熬成一小块稠锅巴、野菜和糊糊加些盐巴干煎成饼子、花样繁多的各式“馒头”......。</br>

柳茹茵知道今天大哥不在,自己要干的活不少,所以也没吝啬自己的肚子。</br>

家里的玉米面都是最精细的那种,全用口袋装了藏在里屋,外头缸里的是那种兑了麦麸的。</br>

今早的玉米面她揉得很筋道,擀出来的面皮粘性十足,用这个包出来的饺子看着就饱满精神。</br>

老三“捡”回来的排骨又用了二两,把最后一点荠菜都剁了做馅料,剃得干干净净的排骨焖在锅底汤里。</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