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第一缕阳光穿透浅海时,马龙后颈的光核印痕突然迸出铅灰色脉冲——那是能量场与地质应力波共振的征兆。他脚下的木筏突然剧烈震颤,骆驼的意识图谱猛地亮起红光:海底50米处的沉积层正积聚着异常应力,一道微型地震波即将在人工鱼礁下方爆发。而熔熔急促地拍打翅膀,蓝光在水面勾勒出地震波的传播路径图:波峰直指用珊瑚骨骼搭建的鱼礁穹顶,那里正聚集着数万尾待产的银鲳鱼。</br>
应力织网:光核能量的波场调谐</br>
马龙将手掌按在水面,光核能量如液态金属般渗入海底沉积层。刹那间,他“看”到能量场中跳动的灰色光点——那是地震波的剪切波(S波)与压缩波(P波)在沉积物孔隙间的传播轨迹。最惊人的是能量干涉现象:当光核脉冲以特定频率注入时,地震波的波前竟出现六边形的能量节点,如同被无形的网格重新编织。“熔熔,锁定P波频率!”他低喝,蜂鸟振翅悬停,翅膀蓝光形成频率调节器,将地震波的主频率从20Hz降至15Hz,使其更容易被能量场偏转。</br>
阿灰突然跃入水中,幽蓝犬齿间迸出的能量场与海底沙层发生共振,意识里传递出实时的应力分布图:鱼礁下方的沉积层存在一个天然的软弱夹层,其密度恰好能作为地震波的折射界面。马龙立刻引导光核能量注入夹层,沙粒间的水分子在能量作用下瞬间汽化,形成一道微米级的“蒸汽屏障”。当第一股地震波接触屏障时,波前发生显着弯曲,如同水流遇到礁石般向两侧分流。</br>
波峰折射:量子级别的能量偏转</br>
地震波的主能量束逼近鱼礁穹顶时,马龙后颈的光核印痕转为亮白色。他清晰地“感知”到能量场中发生的量子级变化:光核能量化作无数纳米级的“棱镜”,将地震波的能量子重新排列。最关键的是相位调整——他让熔熔用翅膀振动产生次生波,与原始地震波形成干涉,在鱼礁上方形成一个能量抵消区。此时的地震波不再是直线传播的破坏力,而是被引导成围绕鱼礁的螺旋状波动,如同被无形的手拧成麻花。</br>
“维持蒸汽屏障的温度梯度!”骆驼的意识图谱中,软弱夹层的汽化区域开始冷却。马龙立刻分出部分光核能量,在夹层中制造温度差:高温区维持蒸汽状态,低温区则让水汽重新凝结,形成持续的密度梯度。这种动态调整使地震波的偏折角度精确控制在12度,刚好绕过鱼礁的核心区域。阿灰则在水面巡逻,用幽蓝犬齿的能量场稳定波场边界,防止能量泄漏对鱼群造成冲击。</br>
余震博弈:地质能量的缓释策略</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