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丹麦的防御困境:中立神话与军事孱弱</br>
(一)百年中立政策的历史惯性</br>
丹麦自1839年《伦敦条约》起成为永久中立国,这一政策在一战中得到维持(尽管德军曾借道比利时入侵法国,但未直接进攻丹麦)。1936年,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十世宣布强化中立政策,退出《洛迦诺公约》,拒绝与英法签署任何军事同盟。首相瑟韦林在1938年议会演讲中称:"丹麦的未来在于保持''武装中立'',但我们的武装仅用于象征性防御。"</br>
这种政策基于三重误判:</br>
- 地理侥幸:认为丹麦的"中立国"身份可威慑德国</br>
- 军事依赖:相信英法会在危机时刻履行保护义务</br>
- 经济幻想:认为德国需要丹麦农产品,不会贸然入侵</br>
(二)军事力量的极度薄弱</br>
1940年4月德军入侵前,丹麦军事力量呈现"四低"特征:</br>
- 兵力低下:总兵力仅2.2万人,其中陆军1.8万、海军1900人、空军400人,而德军投入丹麦的兵力达1.5万精锐(含伞兵和装甲部队)</br>
- 装备低劣:陆军主力步枪为1889年式克拉格-约根森步枪,坦克仅有6辆M/34轻型坦克(装甲厚13-25毫米);海军最大舰艇为1500吨级炮艇;空军60架飞机中,仅32架可作战</br>
- 训练低迷:士兵年均训练时间仅14天,缺乏反坦克和防空训练</br>
- 防御低能:防线集中在日德兰半岛南部,北部岛屿(如西兰岛)几乎不设防,唯一的永备工事是奥胡斯港的海岸炮台</br>
丹麦战争部1939年报告承认:"若遭强国入侵,丹麦军队仅能进行24-48小时象征性抵抗。"更致命的是,丹麦拒绝与英法共享军事情报,其边境观察哨甚至不配备无线电,敌情通报依赖骑马传令。</br>
(三)和平主义思潮的社会麻痹</br>
一战的惨痛记忆(丹麦在一战中虽保持中立,但经济损失达GDP的25%)使丹麦社会弥漫着强烈的和平主义情绪。1930年代,反战组织"丹麦和平联盟"会员超过50万(占全国人口12%),多次组织百万签名运动反对扩军。1939年议会通过的国防预算仅1.2亿克朗,不足德国的1%,其中70%用于军饷,装备采购经费几乎为零。</br>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br>
喜欢一战,二战风云请大家收藏:()一战,二战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