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一战,二战风云

关灯
护眼
第4章 丹麦战役结果与影响:从战略跳板到资源附庸(1940-1945)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 王室角色:克里斯蒂安十世保留国王头衔,但需定期与德军代表会面。1941年,国王拒绝在德军阅兵式上致辞,导致德军一度禁止其公开露面。</br>

- 立法程序:丹麦议会继续开会,但通过法案需经德军法律部门审查。1943年,议会否决"强制劳动法案",德军随即取缔议会,实行军事管制。</br>

(二)经济剥削的制度化</br>

丹麦成为德国"北欧粮仓"和工业附庸:</br>

- 农产品搜刮:1940-1945年,丹麦向德国输送价值22亿马克的农产品,占其农业总产值的45%:</br>

- 黄油:每年供应6万吨,占德国消费量的82%</br>

- 猪肉:每年供应12万吨,占德国消费量的41%</br>

- 乳制品:每年供应20万吨,满足德军50%的需求</br>

- 工业整合:300余家丹麦企业被纳入德国战时经济,奥尔堡飞机制造厂转产Bf 109战斗机零件,哥本哈根造船厂为德军建造56艘潜艇补给舰。</br>

- 金融控制:丹麦国家银行被迫向德国提供1.2亿马克贷款,货币与马克绑定,汇率被压低20%。1943年,德国通过丹麦银行发行20亿马克战争债券,强迫民众购买。</br>

(三)社会控制与抵抗运动</br>

德军在丹麦实施"恩威并施"的统治:</br>

- 怀柔政策:允许保留丹麦国旗、国歌和文化传统,未推行德语教育,1940-1943年间仅123名丹麦人被处决,远低于其他占领区。</br>

- 镇压措施:1943年后,随着抵抗运动加剧,德军设立12个集中营,关押5000名抵抗者,其中1500人死于苦役。盖世太保丹麦分部(驻哥本哈根)年均处理案件1.2万起。</br>

- 抵抗兴起:1941年成立"自由丹麦"组织,1943年发展为全国性抵抗运动,至1945年拥有5万成员,炸毁德军工厂42座,破坏铁路130次。</br>

三、战略意义:北欧霸权的确立与盟军计划的破产</br>

(一)波罗的海航道的绝对控制</br>

德军通过占领丹麦实现了三大战略目标:</br>

- 铁矿安全:确保瑞典铁矿经波罗的海运输,1940-1945年共运输1.2亿吨铁矿,维持德国70%的钢铁生产。</br>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br>

喜欢一战,二战风云请大家收藏:()一战,二战风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