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杂论对话

关灯
护眼
第10章 要善于发现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三、破盲之道:在细节中见真章</br>

老北京的“六必居”酱园有块“睁眼匾”,相传是严嵩所题,却非夸其权势,而是警示“做酱如做人,必睁眼观霉、观色、观味”——七道晒酱工序,每道必看“酱缸表面的菌丝是否均匀”“翻酱时溅起的酱泡是否饱满”,稍有差池,便是“睁眼瞎”。</br>

- 日本“匠人盲校”的启示:明治时期,有制伞匠人因眼疾失明,却发现“指尖对竹骨的触感比肉眼更敏锐”——他用手丈量竹节的凹凸,听伞面绷线的松紧声,竟做出“风雨中不翻折”的神伞。后来收徒必教:“肉眼易骗,心眼难欺,真正的‘看见’,是让全身的毛孔都睁开。”</br>

- 现代商道的“盲点掘金”:某国产手机品牌发现,印度乡村用户常因“露天充电”误触接口进水,便在充电口加了层“防尘防水胶圈”;又观察到当地人爱用手机拍全家福,却因“手指粗笨”难按触屏,遂开发“语音拍照”功能——这些“小细节”,本是多数厂商的“盲区”,却成了打开市场的钥匙,印证了《考工记》的千年智慧:“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br>

四、古今镜鉴:睁眼观心的修行</br>

西湖畔的“知味观”后厨,老厨师教学徒认食材:“看一块五花肉,先看‘三层四花’是否分明,再摸‘肥瘦衔接处’是否黏手,最后闻‘猪皮根部’是否有腥臊——若只看‘肉色红不红’,便是瞎了。”这让我想起《庄子·养生主》的庖丁解牛:“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最高明的“睁眼”,是让心先看见。</br>

- 敦煌壁画的“观相之道”:盛唐壁画中,药师佛左手持药钵,右手结三界印,衣纹褶皱随手势起伏,连袖口的飘带,都暗含“风从东方来”的走向——画工若只“照本描摹”,断难画出“衣袂带风”的灵动感,必是曾站在大漠风口,看沙砾打在衣袍上的纹路,方得此妙。</br>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br>

喜欢杂论对话请大家收藏:()杂论对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