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杂论对话

关灯
护眼
第14章 在突变中高歌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一)在“失控”中寻找新的节奏型</br>

突变的本质,是旧有的“生命节奏”被打乱——就像突然切换曲风的乐队,鼓手若固守原有的鼓点,必成杂音。此时需学盛唐乐师何满子,临刑前即兴创作新曲,让皇帝为之一震:真正的音乐人,懂得在弦断时调整指法,于变调处发现新的韵律。</br>

明代徐霞客放弃科举仕途,在山河剧变中走出“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的新路,其《游记》中的文字节奏,恰是对传统士大夫人生韵律的破与立;现代舞者邓肯在母亲烧毁钢琴后,赤足在草地上发现身体的舞蹈语言——当外界的“节拍器”停摆,生命自会生出内在的律动。就像敦煌文书中失传的唐乐工尺谱,经学者破译后,竟藏着比规整宫商更自由的变奏可能——突变中的“混乱”,或许正是命运在邀请我们谱写属于自己的“散板”。</br>

(二)以“反求诸己”为定音笛,锚定不变的核心</br>

《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道破调弦的关键:外在环境如流水易逝,内在本心如磐石难移。苏轼被贬岭南,“日啖荔枝”的豁达,源于“此心安处是吾乡”的精神定锚;弘一法师出家前后,从绚烂到平淡,变的是身份,不变的是对“认真”二字的践行——就像古琴的“岳山”,无论琴弦如何振动,琴头的岳山始终稳立,托住所有音符的根基。</br>

此处可借“敦煌飞天飘带”为喻:飞天衣袂随风翻卷,看似无拘无束,却始终围绕着核心的“身体动势”。人生在突变中“高歌”,亦需守住这样的“动势”——或是对真善美的信仰,或是对创造的热忱,或是对他人的悲悯。正如疫情中逆流而上的医护人员,当日常秩序被打破,他们守住的“救死扶伤”的初心,便是穿透阴霾的定音之调。</br>

三、和鸣:让突变成为合唱的和声</br>

(一)从“独奏者”到“协奏者”:在变易中看见联结</br>

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命运之网,常被解读为个体的无力,却也暗藏启示:当突变如蛛网罩来,个体的“挣扎”若能与他人的“呼应”共振,便会织就新的意义之网。就像敦煌莫高窟的营建,从乐僔和尚第一个洞窟开始,历经千年无数画工、供养人的接力,终成人类文明的合唱——每个个体的“突变”(如朝代更迭、人生起伏),都成了这场宏大和声中的一个音符。</br>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br>

喜欢杂论对话请大家收藏:()杂论对话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