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初夏,和风轻拂。嵩阳书院的松筠堂前,古柏枝叶低垂形成树荫,青苔蔓延上石阶。恰逢一位洛阳后生,拿着《韩熙载夜宴图》的临摹本请教:"图中宾客有的拍手大笑,有的按剑动怒,他们的智识高低,能从神色变化中分辨吗?"诸位老者正展开《太平御览》中"喜怒部"的篇章,听闻此问便停下书卷开始论道,引述九流百家之说,贯通东西方思想,他们的言论如同洪钟之声穿透山谷,现将对话记录如下。</br>
第一章 怒火焚智:先圣教诲阐明危害</br>
一位身着朱红长袍的白发老者,是鲁地的大儒郑先生,他抚摸着青铜鼎上的铭文叹息道:</br>
"《大戴礼记》记载''周武王即位时,在盘上刻下铭文:如果能每天更新,就天天更新'',却没说''愤怒每日损害心智,天天如此''。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怒''字由''心''和''奴''组成,仿佛心智被奴役束缚——心既然做了奴隶,智慧怎能成为主人?从前子贡问治国之道,孔子用''粮食充足、军备充实、百姓信任''来回答,却没提及''克制愤怒'',大概因为愤怒是信任的大敌。西方人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但人在愤怒时不思考却存在着,这和木偶有什么区别?罗马史学家塔西佗记载暴君尼禄愤怒中焚烧罗马城,他的智识已被怒火熔化,最终与灰烬一同腐朽,这正符合《诗经》中''火势炽烈蔓延,已成不可救药之势''的警示。"</br>
身着青衫、衣摆曳地的老者,是楚地隐者接舆的后人,他指着堂前的流泉说:</br>
"儒者说愤怒损害诚信,我们道家则认为愤怒扰乱天性。列子驾驭风而行,遇到樵夫为争柴薪动怒,风就会扰乱他的行迹——内心的风不平静,外在的风怎能稳定?《淮南子》说''愤怒生于不愤怒,有为生于无为'',就像深渊产生波浪,波浪一起深渊就失去了深邃。西方人叔本华有个精妙比喻:''智者的心灵如同天文台,愤怒的云层遮蔽它,星象就无法显现'',这就像巫山的云雾朝夕变幻,但峰顶始终存在:智者的智慧如同峰顶,愤怒的云层虽然聚集,智慧的本体却不会毁灭,只是平庸的人把云当作天空,于是以为天崩地裂了。"</br>
一位胡须皆白、穿着波斯锦袍的老者,是西域客卿摩诃末,他展开《一千零一夜》的残卷说:</br>
"这些论述与《古兰经》中''谁能克制愤怒,谁就能战胜自己''的教诲相合。古希腊七贤之一的梭伦曾立法:''凡是愤怒时立刻判决的人,罚款黄金十两'',因为他知道愤怒时断案如同盲人射箭。我曾见过撒马尔罕的商人在愤怒中把玛瑙误当作卵石与人交换——这不是眼睛瞎了,而是智慧失明了。如今西方的脑成像实验显示:人愤怒时杏仁核如同点燃的蜡烛,前额叶皮层却像覆盖着冰雪,这就像苏武牧羊时,毡房失火而帐内结着寒冰,怎么能运筹帷幄呢?"</br>
一位魏地老官吏手持《曹瞒传》插话说:"曹操愤怒中杀死杨修,等到看到''一盒酥''的题字后,才后悔智慧被愤怒遮蔽;孙策愤怒中鞭打方士于吉,不久后毒疮发作而死——这些都证明''怒火焚烧自身,先烧毁智慧的脉络''。西塞罗说''愤怒是短暂的疯狂'',确实如此!"</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