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武英殿

关灯
护眼
qidianxin.com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录用竟达四百余人,这是大多数人、尤其是二百名以外的人最心仪的事,没有新天子 的浩荡皇恩,他们恐怕也要回乡,终日苦读,等待三年之后的另一次大比了。憧憬着美好 的未来,心潮起伏,望着黑漆漆的大殿,又未免胆战,虽然是烟花三月杨柳初绿的宜人季 节,虽然是金碧辉煌、鸟语花香的大好景致,但几乎所有的举子都噤若寒蝉,既慑于巍峨 肃穆的皇宫,又畏惧就要到来的面君,有的人还絮絮叨叨,不知在默念着什么。</br>

二月里(阴历,下同),来自全国各地的几千名举子一下子涌入南京,京师的大小饭 馆、客栈顿时热闹起来。会试完毕,举子们平平安安,没出什么大碍,也没有在放榜之日 大喜过望而疯癫的,这才令解缙、黄淮悬着的一颗心放了下来。</br>

乡试、会试都是三场,学子们已习以为常。第一场试《四书》《五经》;第二场试论, 以诏、诰、章、表为主;第三场试经史策论。三场下来有近二十道题,从儒家经典到诏诰、 经史、策论,尚能与治国安邦结合起来,并非一味空泛之谈。放榜以后,大多数举子不得 不准备悻悻还乡,只有皇恩特准的、相对于众多举子凤毛麟角的区区数百人,在等待着由 皇上亲策的殿试。</br>

因为新帝登基,因为上榜人一边倒的大多江南人,解缙、黄淮二人的主考任务虽已完成,但心里总是不踏实。黄淮说:“头悬梁,锥刺股,举子秀才们成个功名不易。这几日,我把落榜的几千份卷子又仔仔细细翻看一遍,还真没见遗漏的好答卷!” 解缙一直在沉思,回乡的八年中,对他的韧性磨练不少,那股子天不怕地不怕的劲头收敛多了。“虽我们尽了心,”解缙不无忧虑地说,“不知你注意没有,杨相等前十名中, 我的家乡吉安府就有七人。我担心的是,以后或许会有人因他事来找后账,说我解缙偏袒 乡人啊!”</br>

“私下里,我们没见过任何一个举子,”黄淮中等个头,面型偏瘦,一双大眼却无时 不在闪烁着智慧的光波,透着聪明和执拗。他说,“两袖清风,一视同仁,什么时候都问 心无愧。再说了,建文二年的状元胡广等一甲三人都是吉安人,吉安文脉深厚,无人企及, 这,皇上也该知道的。再往前追溯多少代,也是江南多才子,又有什么好怀疑的。”</br>

“天地良心。可以说,你我上无愧皇上,下无愧士子,下一步我们就把入选和落选名 单及试卷封存,交与礼部,待皇上殿试毕,你我也就完差了。”</br>

这是新帝登基的第一次殿试,隆重,庄严而不失喜庆。殿内,永乐端坐御座上,吏部 尚书蹇义、左侍郎师逵,礼部尚书李至刚、左侍郎赵羾,主考官解缙、黄淮等分列左右。 “陛下,这是解缙、黄淮二人初选的一、二、三甲名单,试卷遵旨已送进宫里了。”</br>

李至刚说着把名单交黄俨递给了皇上。 “一、二、三甲的试卷朕都看了,”永乐第一次测试天下贡生,心里有些激动,春风满面,容光焕发,洋溢着喜悦之情,“你等认为杨相的试卷松轩竹径,文采飞扬,放在了 第一,朕倒以为曾棨的文章乃茶园稻陌,朴实无华,更符合朕初定的选人标准。尤其是试 卷的蝇头小楷,圆润飘逸,如西风禾黍,令人赏心悦目。周述、周孟简的文章,洋洋洒洒, 大有一泻千里之壮观。自古有言,文如其人,朕倒要看看是不是文如其人,测后再定。先 宣你们拟为第一的杨相上殿吧。”</br>

随着黄俨一声好听的吆喝,工夫不大,一个清瘦的、约莫三十岁左右的书生跪在了皇帝面前。</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