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武英殿

关灯
护眼
第89章 拱新都北京重设防 祭祖陵凤阳慰耆老(1)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永乐也不在意:“说不说‘遵旨’也得给朕办。”言毕,他话锋一转,“诸位或许不能完全理解朕马上迁都北京的意图,龙兴之地不错,那只是一方面,关键是塞外高原的鞑 靼、瓦剌,别看他今日恭敬,说不定哪日就与我反目成仇,举兵南向,朕不得不防,朕的 子孙也不得不防,朕在北京,就等于在前线指挥,若在南京,即使八百里加急,几千里路 程,也鞭长莫及。边防无小事,等敌人打进来,那就晚了。”</br>

大志不群,大虑无帮!永乐所言,深意所在,眼光所在,他的超越时代而不为时代所 理解的思维在别人眼里已成诟病。大多数臣子心里并不支持,之后的三大殿之灾,他的诏 求直言,各色人等跳将出来说三道四,不要说别人,就连他的皇太子朱高炽也对迁都耿耿 于怀。高炽一即位,马上改北京为行在,适当时候就要搬回南京了,只可惜他的寿命短, 在位一年就到天寿山报到去了。而后永乐懒洋洋的子孙们,除了他尽心竭力培养的朱瞻基 还有一些英武的气势外,其他几乎再没有有作为的,甚者几十年不上朝,瓦剌、鞑靼及后 来的满清轮番成了大明摆脱不得的边患,若都在南京,恐怕到明中叶就已半壁江山了。都 之所在,国之重心,再无能的皇帝也想好好活着,慢慢享受。冷兵器时代,并非刻意的对 北京的防御,对自己的保卫也上升到了最高等级,所以,永乐迁都的远见真真奠定了大明 近三百年的基业。</br>

永乐还是担心重臣不理解,又做了进一步的阐释,“北京是国都,又是边防重镇,御 边就是守卫京师,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关于北京防御一事,在南京已与大臣们详议过, 不知今日进展如何?”</br>

方宾道:“按陛下旨意,兵部会同工部踏勘后发现,长城损毁之处不少,已发三万军 卒、五万民丁逐段修葺,并加高增厚。同时于烽垛之处贮存了数月粮草和弓弩兵器,适宜 之处掘了水井。因尚未最后完工,故没有奏明皇上。辽、蓟、宣、大等九边除城垣已加高、 加厚、加固外,又增盖不少营房,每镇增两卫官军一万余人,实实地成了北边重镇。九边 加上原有守御长城官军,有二十余万众,已足以应对大股来犯之敌。北京京军调整已按皇 上运筹,由原有的四十卫增至七十二卫,敬请陛下宽心。”</br>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br>

喜欢武英殿请大家收藏:()武英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