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产店一开,冯玉芬就不得不去城里看店。</br>
至于晒鱼干等活儿,就交给村里招来帮忙的那些妇女。</br>
好在冯玉芬和她们干了两年,每一道工序她们都熟知了,就算她不在家也一样能干好。</br>
目前,福县供销社的生意并没有受到影响,所以一个月还是要五千斤的鱼干。</br>
不过,一旦个体户的风刮起来,相信不用多久,供销社就不需要这么多鱼干了。</br>
宋海建又新招了一些船员。</br>
目前四艘船的安排是:二号船和三号船早出晚归,一号船和四号船深入大海捕捞。</br>
前面两艘小船,只有在和一号船、四号船同时出海那天,才能捕获稍微具有价值的海鱼,比如带鱼。</br>
但其它时候,运气就很一般,捕获的也都是些很常见不怎么值钱的海鱼,收益大打折扣。</br>
可也聊胜于无吧!</br>
多少能捕一些鱼回来给加工成鱼干。</br>
与此同时,为了惠及村民,宋海建也开始在村里收购花蛤、海螺、蛏子、沙虫、贝壳、生蚝、青贝等赶海就能捡到的海货。</br>
花蛤是最好挖的。</br>
其次是生蚝和青贝。</br>
每天,老丈人和丈母娘就在村里帮忙收购这些东西,然后早上借村里的拖拉机送进城里。</br>
有了拖拉机,海洋大队送货的效率高了,也不用担心鱼会在半路变质。</br>
至于村里的牛车,一辆用来日常去镇上,一辆用来拉粪去地里施肥,再也不用安排人辛苦地挑着粪上地。</br>
两头牛总算也可以歇歇——以往农忙时,一头天天耕地都快累死了,一头天天拉货也被压得够呛。</br>
后来,更是时不时就要一起给宋海建拉货。</br>
牛生艰难啊!</br>
显然,海洋大队的人和牛,日子都在越过越好。</br>
尤其是现在宋海建开始收购赶海的海产品,拿去店里售卖,又变相地帮助村民获得新的收入。</br>
全村都在被宋海建带飞,只有宋吉祥一家被摈弃在外。</br>
针对正月初八兄弟俩闹的那一出,大队的干部经过商量,并征求村民的集体意见后,决定以后宋海建给集体的钱,不再分给他们。</br>
兄弟俩起初并没把这当回事。</br>
在他们看来,不过是拿不到宋海建的钱,能有多大损失?</br>
宋海建大部分钱都进了他自己口袋,给大队的也只是九牛一毛,那点钱还要给全村分,到他们每个人手里的根本没多少。</br>
直到夏收,大家在闲聊时说起,两人才知道去年年底分到手的八十多块钱里,有八十块是宋海建给大队带来的收益!</br>
也就是说……</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