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大明中兴之我是崇祯

关灯
护眼
第300章 九江应对,龙舟盛事(六)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宛平县衙前,户吏举着花名册喊号的声音混着蝉鸣。</br>

赵四家领了十样锦,攥着铜板的手悬在半空:</br>

"一文钱租军帐?这比俺们村牛棚还便宜!"</br>

王寡妇抱着缺了口的瓦罐来领,罐底还沉着半块前日讨来的窝头,听见"租金"二字,眼角皱纹笑成晒干的菊花:</br>

"敢情皇上是拿金銮殿的金砖,换咱老百姓的粗瓷碗啊!"</br>

十样锦的油纸包得四四方方,绿豆糕的碎屑掉在户籍册上,把"黎民"二字都盖得香喷喷。</br>

负责分送的衙役们推着独轮车,车上的竹筐里晃着咸鸭蛋,车轮碾过青石板,惊起一群啄食的麻雀。</br>

良乡县的李老汉摸着油纸包上的朱红印泥,忽然想起孙子夭折那年,县官来抢粮时踹碎的米缸——如今这一文钱的"租金",竟比当年那缸白米还沉。</br>

盛会散场时,永定河漂着零星粽叶,像落下的星子。</br>

有孩童举着吃剩的五锦粽追着衙役跑:</br>

"再给块酥糖呗!"</br>

衙役们拍着空了的竹筐直笑:</br>

"皇上说了,一文钱买的是乐子,多给就没滋味啦!"</br>

月光漫过永定河堤,某个被征用的军帐里,流民们挤在散发着汗味的被褥上,分食最后一块蜜枣粽,忽然听见帐外传来巡夜士兵的脚步声——不是来赶人,是提着铜壶送热水。</br>

李邦华路过百姓聚集的草场,见几个老汉正用竹节拐杖拨弄篝火。</br>

火星子溅上"皇恩永固"的灯笼,把"永"字底下那点烧得忽明忽暗。</br>

他摸着袖中未递的《减免流民租税疏》,忽然笑了——陛下用一文钱买人心,比他写十道奏疏都管用。</br>

当篝火映着老汉们缺了牙的笑脸时,他终于懂了:</br>

这世道的"稳固",从来不是靠金砖玉瓦,而是让百姓觉得,手里那一文钱,能买来比金子还金贵的踏实。</br>

顺天府的百姓背着铺盖卷儿往京城赶时,黄土路上扬起的尘雾里都飘着股憨厚的忐忑——固安的张大爷怕白吃白住,往褡裢里塞了半袋自家种的倭瓜;</br>

香河的李娘子攥着针线,想给皇家绣个"万寿"荷包抵饭钱。</br>

哪晓得一进城就被震住了:</br>

皇庄搭的施粥棚昼夜冒烟,军帐里铺着带皂角香的被褥,连路边卖茶水的都挂着"圣恩赐饮"的黄旗。</br>

朱有建站在午门城楼上,望着城下蚂蚁般攒动的人群直叹气——八万多户还是太少,若按他设想的京城气象,这城墙得往外扩三圈,光正阳门就得修得比南京午门还气派。</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