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锦璃将从“客来居”匾额里取出的账册铺在案头时,竹窗的影子恰好落在“沈家坞”三字上。窗棂的竹条被虫蛀出七个小孔,孔距与楚君逸刻在青田石上的“南”字钩圈完全相同。楚君逸用竹刀挑开窗缝里的蛛网,网丝中竟缠着根银丝,是“九转连环丝”的最后一转——去年他教苏锦璃编络子时,说这一转最费心神,像极了此刻盘根错节的局。</br>
“粮仓的火灭了,”陈昱带着烟味闯进来,怀里的布包裹着半截烧焦的账本,纸灰里混着金粉,“这金粉与林氏绣龙纹锦用的金线颗粒粗细分毫不差,你看没烧尽的页码......”苏锦璃取来枇杷膏抹在残页上,焦痕里浮出“江南织造”四字,是用松烟墨混草木灰写的,与沈砚献的猎装标签笔迹完全相同。</br>
楚君逸靠在藤椅上,看苏锦璃给他缝补被火星燎坏的袖口。银线在烛光下像条游蛇,他忽然指着她鬓边的珍珠簪:“这簪子的花纹,与沈家坞码头的石狮子鬃毛完全相同,”指尖轻触簪头的莲花,“花瓣里的珍珠,珠孔穿的红线与张嬷嬷锦囊里的金线接头分毫不差。”苏锦璃的针顿了顿,针尖挑出个小结:“就像我们现在做的,把所有线头都系起来。”</br>
院外的老竹突然轻响,竹枝的影子在地上晃出“七”字。苏锦璃推开窗,见竹节里卡着个油纸包,油纸的纤维里掺了芦花——与沈砚箭囊里的棉线纤维完全相同。她用竹刀剖开竹节,里面藏着张地图,用胭脂画着沈家祖坟的位置,胭脂遇竹汁的青涩味显形,露出“密道”二字,笔画间的飞白处缠着根蚕丝,与楚君逸朝服盘扣的缠丝手法分毫不差。</br>
楚君逸让陈昱取来江南舆图,指尖点着祖坟的位置:“这坟山的第七棵松树下,埋着沈家的祭祖器皿,”他忽然剧烈咳嗽,帕子上的猩红落在图上,“父亲手札里记着,沈家祭祖的青铜鼎,鼎耳的纹路是用金线嵌的,与林氏绣龙纹锦的金线完全相同。”苏锦璃往图上的松树标记倒了点艾草水,墨迹晕开的痕迹里,竟浮出“火药”二字,是用沈家特制的蓝矾水写的,遇水变靛蓝。</br>
三人赶到坟山时,第七棵松树的树干上刻着极小的“沈”字,刻痕里填的金粉与青铜鼎耳的金线完全相同。陈昱用锄头刨开树下的泥土,露出个半露的青铜鼎,鼎口的铜锈里卡着根棉线,浸过桐油的棉线遇热舒展,与围场地形图上的密道走向完全吻合。“这鼎的三足有中空,”苏锦璃用银簪敲了敲鼎足,“里面藏着东西,听声音像金属。”</br>
楚君逸让陈昱倒转铜鼎,从鼎足里倒出三枚铜符,符上的鹰纹与沈砚箭羽上的完全相同,只是尾羽数少了一根——正是“事败”的暗号。苏锦璃将铜符拼在一起,背面的刻痕竟组成“江南客”三字,与楚君逸刻的青田石印完全吻合。“这铜符的边缘有磨损,”她忽然开口,“磨损的形状与钦天监副监玉佩的刮痕分毫不差,看来他们曾交换过信物。”</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