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英烈传奇

关灯
护眼
第393章 永熙二年夏,渤海湾头是归处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永熙元年的喧嚣与忙碌,终于在一场春雨后,渐渐沉淀下来。神都洛阳的皇宫里,十三岁的秦烈已经能熟练地处理朝政,虽然依旧需要龙天策等老臣辅佐,但眉宇间的沉稳与决断,已隐隐有了帝王气象。</br>

一百零二岁的龙天策,站在太极殿的丹陛旁,看着御座上那个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的少年天子,浑浊的眼中,闪过一丝欣慰,也掠过一丝疲惫。</br>

他知道,自己是时候离开了。</br>

归意萌生:百岁老臣的最后牵挂</br>

永熙元年年底,秦烈成功处理了一场不大不小的藩镇摩擦——河东节度使借口“军饷不足”,意图囤积粮草,秦烈在龙天策的暗中指点下,一边调拨粮草安抚,一边派御史巡查其账目,恩威并施,轻松化解了危机。</br>

事后,秦烈在御书房召见龙天策,兴奋地说:“秦爷爷,您看,朕做到了!”</br>

龙天策看着他亮晶晶的眼睛,像看到了当年初登帝位的秦武,也像看到了年轻时的自己。他笑着点头:“陛下做得很好,比老臣当年,还要沉稳几分。”</br>

那一夜,龙天策失眠了。</br>

他躺在秦王府(神都分院)的床榻上,听着窗外的虫鸣,脑海里像过电影一样,闪过自己的一生:少年从军,驰骋沙场;中年辅政,整顿吏治;晚年退隐,却又因秦武驾崩、新帝年幼,再度出山……</br>

一百零二载风雨,他为大唐耗尽了心血,也见证了王朝的起起落落。如今,新帝已立,朝政渐稳,龙家的后辈(龙问天已任刑部尚书)也能在朝堂上独当一面,他心中最后一丝牵挂,终于落了地。</br>

“该回去了。” 他对身边的玉倾城说,声音平静得像渤海湾的秋水,“神都虽好,终究不是我的归宿。渤海湾的风,才是我这把老骨头,最熟悉的味道。”</br>

玉倾城握着他枯瘦的手,这双手曾握过刀、执过笔、指点过江山,如今却只剩下温暖的褶皱。她轻声道:“你想回去,我们就回去。这里的事,有陛下,有问天,我们放心</br>

朝堂辞行:卸下重负的躬身一拜</br>

永熙二年正月,朝会结束后,龙天策独自留在了太极殿。</br>

秦烈看着他,有些疑惑:“秦爷爷,您还有事?”</br>

龙天策走到殿中,对着秦烈,缓缓跪下。</br>

“秦爷爷!您这是做什么?” 秦烈大惊,连忙起身想去扶他。</br>

“陛下,” 龙天策的声音,带着一种历经沧桑后的郑重,“老臣有一事,恳请陛下恩准。”</br>

“您说,朕都准。”</br>

“老臣年逾百岁,精力不济,恐难再为陛下分忧。恳请陛下恩准,老臣辞去所有职务,返回渤海封地,颐养天年。”</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