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别山的暮春,雨水总是来得缠绵。淅淅沥沥的雨丝,像无数细密的银线,织成一张朦胧的网,将整个山坳笼罩其中。归田居的屋檐下,挂着的几串干辣椒和玉米棒子,在雨中显得愈发红艳、饱满,透着一股质朴的生机。</br>
一百零三岁的龙天策,披着一件半旧的蓑衣,站在院门口,看着雨幕中的远山。云雾缭绕的山峰,像水墨画一样,浓淡相宜,若隐若现。他深深吸了一口气,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草木的清香,还有一丝若有若无的茶香——那是从他书房里飘出来的。</br>
“王爷,雨大了,进屋吧。” 安澜撑着油纸伞,走了出来,轻声劝道。</br>
龙天策回过头,笑了笑:“不急。这雨,下得舒服,比长安的雨,有味道。”</br>
长安的雨,带着宫墙的威严,带着朝堂的压抑;而大别山的雨,带着泥土的芬芳,带着山野的自由。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却都是他人生的一部分。如今,他更贪恋这大别山的“味道”。</br>
走街串巷:从王爷到“龙老爷子”的蜕变</br>
雨势渐小,龙天策卸下蓑衣,换上一身干净的青布长衫,便迈着稳健的步子,走出了归田居。</br>
这是他每日的“功课”——走街串巷,和邻里唠嗑。</br>
归田居所在的村子,叫“李家坳”,几十户人家,多是世代居住在此的农民。起初,村民们知道这位新搬来的“龙老爷子”,曾是朝廷的大官(虽然不知道具体多大),都有些敬畏,见了面,总是恭恭敬敬地喊“龙老爷”,不敢多言。</br>
龙天策却不喜欢这“老爷”的称呼。</br>
他第一次去村口的李木匠家串门,看到李木匠正在做一把锄头,便凑过去,笑着说:“老李,你这手艺,可比长安城里的巧匠,不差啊。”</br>
李木匠吓了一跳,连忙停下手中的活:“不敢当,不敢当,龙老爷见笑了。”</br>
“别叫我龙老爷,” 龙天策拍着他的肩膀,像对老伙计一样,“叫我老龙,或者龙大哥,都行。我啊,现在就是个普通的老头子,跟你们一样,种地,喝茶,晒太阳。”</br>
他还主动帮李木匠扶着木料,听他讲山里的趣事,讲庄稼的收成,讲孩子们的顽皮。渐渐地,李木匠放下了拘谨,和他聊得热火朝天。</br>
一来二去,村里的人都知道,这位“龙老爷子”,没架子,随和,懂的还多。</br>
他去张寡妇家,看到她正愁今年的稻种不好,便把自己年轻时在江南学到的选种经验,细细讲给她听;</br>
他去王猎户家,看到他打的野物卖不出去,便教他怎么处理皮毛,怎么腌制腊肉,能保存更久,卖更好的价钱;</br>
他去村头的老槐树下,那里总聚集着一群晒太阳的老人,他便加入其中,听他们讲过去的故事,偶尔也插几句,讲他“年轻时候在外面”的见闻(当然,隐去了那些惊心动魄的部分)。</br>
“龙老爷子,您看今年这雨,对麦子好不好?”</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