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岐大夫的悬壶故事

关灯
护眼
第263章 岐仁堂中风辨证记:一剂一方总关情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初夏的清晨,天光刚漫过城乡结合部的青砖灰瓦,岐仁堂的木门就“吱呀”一声开了。岐大夫拄着枣木拐杖,慢悠悠地走到阶前,把“岐仁堂”的木牌挂好。牌上的漆有些斑驳,却透着一股子年头——这铺子在街口开了三十多年,从穿的确良的年代到如今满城电动车,街坊们谁家里有个头疼脑热、跌打损伤,总爱往这儿跑。</br>

“师父,今儿的药碾子我提前碾好了,当归味儿正得很。”徒弟小周端着刚沏好的菊花茶出来,搁在堂屋的八仙桌上。桌上摆着个旧铜炉,袅袅飘着艾草香,墙角的药柜顶天立地,百十个抽屉上的标签是岐大夫亲手写的,“当归”“川芎”“黄芪”……墨迹沉稳,像他的人。</br>

岐大夫呷了口茶,眯眼瞅着街上渐渐多起来的人:“立夏了,湿气重,中风的病人该多了。你且记着,《金匮要略》里说‘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这中风看着是胳膊腿不能动,根子却在气血上。”</br>

话音刚落,就听街对面传来一阵慌乱的脚步声,一个中年汉子背着个老太太,后面跟着个哭哭啼啼的妇人,“扑通”一声跪在岐仁堂门口:“岐大夫!救救我娘!”</br>

一、痰热堵腑,通下为先</br>

岐大夫赶紧上前扶住:“快起来,先把老人家平放。”小周麻利地搬来躺椅,老太太被放平后,眼睛半睁半闭,嘴里呼噜呼噜响,像是有痰咳不出来。</br>

“昨儿夜里还好好的,今早起就说头疼,然后一下子就倒了,右边身子不能动,嘴也歪了,”汉子抹着汗,“刚才试着喂水,全从嘴角漏出来,肚子也胀,三天没解大便了。”</br>

岐大夫伸手搭脉,又翻开老太太的眼皮看了看,再让小周看看舌苔。“舌上苔黄腻,脉弦滑得很,”小周轻声说,“师父,这是有痰?”</br>

“不止有痰,”岐大夫松开手,“你听她喉咙里的痰声,再看这肚子胀得像个鼓,是痰热堵在了胃肠。《黄帝内经》说‘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这痰热往上冲,堵了清窍,往下又堵了胃肠,浊气排不出去,气血更乱。”</br>

妇人急了:“那咋办啊?要不要送大医院?”</br>

“别急,这时候得先把胃肠通开,”岐大夫转身开方,“浊气一降,痰热就没了往上冲的劲儿。小周,记方子:大黄六克,后下;芒硝六克,分冲;全瓜蒌三十克,胆南星六克,竹沥水三十毫升,分冲;石菖蒲十克。”</br>

小周一边写一边问:“师父,大黄后下是为了让它泻得更猛?”</br>

“对,”岐大夫点头,“大黄得后下,药力才专在通腑,要是煮太久,劲儿就弱了。芒硝冲服,能助大黄泻下,瓜蒌、胆南星化痰,竹沥水清热豁痰,石菖蒲开窍。这方子看似简单,却是把堵在下的浊气得排出去,上面的痰热才能降,脑子才清爽。”</br>

他又叮嘱汉子:“回去煎药,大黄快好时再放,煮一刻钟就行。喝药后可能会拉肚子,别怕,拉个两三次,痰少了,肚子不胀了,就是见效了。记得让老太太侧躺着,别让痰呛着。”</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