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他”的聚焦与共情</br>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他/她”的视角,但仅限该人物的认知范围)是现代小说最常用的视角类型。它保留了“代入感”,又突破了第一人称的物理限制——叙述者可以跟随一个主要人物(如主角)的行动,记录其观察、思考与感受,但无法进入其他人物的内心。</br>
例如,J.K.罗琳《哈利·波特》系列中,大部分章节都以哈利的视角展开:他能看到罗恩的紧张、赫敏的机智,却不知道邓布利多在办公室里谋划什么。这种“单向聚焦”让读者与哈利保持同步成长,同时通过“信息差”制造悬念(如哈利总在关键时刻发现“有双眼睛在暗中注视”)。</br>
第三人称有限视角的关键是“绑定人物”。叙述者的语言风格、信息取舍需与视角人物的性格、认知水平高度契合。比如,《红楼梦》中写刘姥姥进大观园时,视角始终贴近刘姥姥的认知:“那刘姥姥入了坐,拿起箸来,沉甸甸的不伏手——原是凤姐和鸳鸯商议定了,单拿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与刘姥姥。”这里没有复杂的修辞,只有刘姥姥作为乡下人对“银筷子”“茄鲞”的直观感受,这种“受限视角”反而让贵族生活的荒诞更鲜明。</br>
3. 全知视角:“上帝”的全景与风险</br>
全知视角(叙述者知晓所有人物的心理、过去与未来)是传统小说的经典选择,其优势在于“信息全面性”与“叙事灵活性”。作者可以自由切换场景,揭示不同人物的秘密,甚至跳脱时间限制(如回顾过去、预言未来)。</br>
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是全知视角的典范:他既能写皮埃尔在战场上的恐惧,也能写拿破仑在帐篷里的自负;既能回溯鲍里斯小时候的贫困,也能预判安德烈公爵在奥斯特利茨战役中的死亡。这种“上帝视角”让小说成为“人类命运的全景图”,但也暗藏风险——若控制不当,叙述者可能因“知道太多”而削弱读者的参与感(读者无需猜测,只需被动接受)。</br>
因此,现代作家在使用全知视角时,往往会“限制全知”的范围。例如,马尔克斯《百年孤独》中,叙述者虽知晓布恩迪亚家族所有成员的命运,却很少直接揭露人物内心,而是通过“预言”“谣言”等外部信息暗示(如“蕾梅黛丝带着玫瑰香升天”的传闻)。这种“有所知有所不知”的全知,既保持了叙事的宏大,又保留了神秘感。</br>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br>
喜欢写作笔记:迫灵请大家收藏:()写作笔记:迫灵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