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写作笔记:迫灵

关灯
护眼
第255章 写作方法论:当"真相"成为谎言,不可靠叙述的艺术与操控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这类叙述者的偏差源于知识、经验或理解能力的局限,他们并非故意说谎,而是"不知道真相"。</br>

例如,福克纳《喧哗与骚动》中的班吉(Benjy),一个智力停留在3岁的<a href="https://www.qidianxin.com">新笔趣阁</a>。他的叙述充满碎片化的感官印象:"我听见了钟声,我知道那是四点钟,因为凯蒂的婚纱是白色的,白色的婚纱在阳光下会发光......"班吉无法理解时间的线性流动,也无法分辨记忆与现实的界限,他的讲述是对事件的"感知记录",而非"事实还原"。读者需要通过昆丁(班吉的哥哥)的注释与迪尔西(黑人女佣)的视角,才能拼凑出完整的家族悲剧。</br>

功能:通过"受限视角"制造悬念,同时强化故事的"真实感"——现实中的人本就受限于认知能力,班吉的混乱恰恰是人类认知的缩影。</br>

2. 记忆型不可靠:被"时间滤镜"篡改的叙述者</br>

这类叙述者的偏差源于记忆的模糊、美化或创伤性遗忘,他们的讲述是对"过去"的重构,而非"复制"。</br>

石黑一雄《长日将尽》中的管家史蒂文斯,是典型的记忆型不可靠叙述者。他以"职业尊严"为准则,刻意淡化自己与女雇主肯顿小姐的情感纠葛,将二战期间英国贵族庄园的衰落归咎于"时代变迁",却回避了自己因过度压抑情感导致的个人悲剧。直到小说结尾,读者才通过他与肯顿小姐重逢的场景,意识到他所谓的"尊严"不过是逃避痛苦的借口,他的记忆是被"职业操守"彻底重构过的。</br>

功能:通过"记忆的不可靠性"探讨时间的残酷性——人无法真正记住过去,只能记住自己选择记住的部分。</br>

3. 主观型不可靠:被"立场"污染的叙述者</br>

这类叙述者的偏差源于主观立场(如偏见、利益、情感),他们的讲述是对"事实"的有意曲解,甚至"撒谎"。</br>

纳博科夫《洛丽塔》中的亨伯特·亨伯特,是文学史上最着名的主观型不可靠叙述者。他以"忏悔者"的姿态讲述自己诱拐12岁少女多洛蕾丝(洛丽塔)的故事,却用诗意的语言粉饰自己的欲望:"她是我生命中的光,是艺术与美的化身......"事实上,他的"爱"本质上是占有欲与控制欲的扭曲投射。亨伯特的叙述充满矛盾:他声称"保护"洛丽塔,却强迫她与自己同居;他强调"道德觉醒",却在获释后仍试图寻找她的踪迹。读者通过小说中零星的客观线索(如洛丽塔的信件、妓院老板的证词),逐渐识破他的谎言。</br>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br>

喜欢写作笔记:迫灵请大家收藏:()写作笔记:迫灵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