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抗战之重生当新四军

关灯
护眼
第164章 风村宁次的谋划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冈村宁次开始在反思,当初中日全面战争发动之前,他是坚定的侵华扩大派。然而全面战争开始后,局势并未像他设想的一样发展,日军速战速胜的目标破产,逐渐陷入了中国战场的泥潭。</br>

冈村宁次曾经仔细研究过《论持久战》,他试图通过研究该着作破解八路军的游击战术,但实践中仍屡屡受挫。他试图通过“以战养战”政策破解《论持久战》中“日本资源匮乏”的论断。他的前任多田骏提出了"囚笼政策烬灭作战",冈村宁次认为对付中共敌后根据地切实可行。作为继任者,他将这一政策系统化、规模化,实战化。在某些局部是取得了一些效果,然而压住葫芦升起瓢,中共在敌后的根据地如雨后春笋一样冒出来,日军疲于奔命。</br>

冈村宁次试图通过“巩固占领区”和“以华制华”策略避免陷入持久战,但战争的形势正在逐步沿着《论持久战》描述的方向发展。</br>

冈村宁次想起了自己的老同事石原莞尔,两人曾经一起共事,均参与了日本对华军事行动,冈村宁次曾任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则是“九一八事变”策划者,两人都是积极的侵华派。</br>

石原莞尔提出了满蒙生命线理论,认为控制中国东北(满蒙)对日本生存至关重要。制定"石原计划",主张逐步吞并中国作为对抗美国的基础,认为日本需先占领中国资源,再与西方阵营(尤其是美国)进行"最终决战"?。</br>

七七事变后,石原莞尔反对扩大侵华战争,警告日本将会陷入"战争泥潭"。他主张首先要经营好满洲国,以逐步蚕食的方式征服中国,前期应避免与英美等国发生冲突。这一理论使其被狂热的日本军界视为"怪胎"?,石原莞尔则逐渐被边缘化。</br>

随着战争的发展,石原莞尔预判的日军陷入中国战场泥潭以及对英、美战争的爆发在现实中一一呈现。冈村宁次也在开始反思战争扩大化化战略正确与否,如果依据石原莞尔的理论行事,日军的处境是否会更好。然而冈村宁次也明白,开弓没有回头箭,日军开启了战争,什么时候结束就不是日军说了算。</br>

针对日军兵力不足的问题,冈村宁次也在积极的想办法,招降国军就是其中路径之一。如今他盯上了苏鲁战区吴化文部,吴化文部原属于山东韩复渠,吴化文是韩复渠手枪旅旅长。韩复渠在日军进攻山东时不战而退,被蒋介石枪决。之后新任省长沈鸿烈为了拉拢吴化文,将吴化文的部队改编为中央新编第4师,还让他收编地方部队,编为山东第一师。</br>

吴化文部名义上属于中央军,但实际上军饷、武器弹药归山东省自筹。而统辖山东的苏鲁战区属于东北军系统,打个比方,中央军是亲儿子,东北军是庶生子,那吴化文部就是私生子了。问题是山东省先后由东北军出身的沈鸿烈、牟中珩掌权,吴化文的日子就更不好过了。</br>

1942年牟中珩任山东省主席期间,切断了吴化文部的后勤补给。吴化文向牟中珩讨要,牟中珩才拔发了500发子弹,吴化文认为这是对他的羞辱,两部矛盾愈加激化。加上此时山东粮食紧张,吴化文部朝不保夕。要不是鲁北何思源和沂蒙军区支援其部分粮草,吴化文部都快要饿死了。</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