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鬼迷疯重生之80后逆袭人生

关灯
护眼
第123章 岁末回望与暗流涌动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窗外的伦敦,裹挟在冬末特有的湿冷与灰蒙之中。泰晤士河蜿蜒流淌,倒映着铅灰色的天空和哥特式建筑的尖顶剪影。维斯特敏斯特大学古老的图书馆内,暖气发出轻微的嗡鸣,却驱不散空气中弥漫的、属于期末的紧绷气息。林诗诗坐在靠窗的位置,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精装书皮上烫金的拉丁文校徽,目光却并未落在摊开的国际法大部头上。她的视线穿透蒙着水汽的玻璃,仿佛看到了更远的地方——那些占据了年末新闻头条、用血腥与火光书写的日期与地名。</br>

巴格达希拉的汽车炸弹,坎大哈清真寺的悼念日血案,伦敦地铁里凝固的上班高峰,沙姆沙伊赫海滨度假天堂的连环巨响……2005年,世界的伤口似乎并未因“9·11”的警醒而愈合,反而在暗流涌动中一次次被撕裂。每一次爆炸的回声,都像沉重的鼓槌,敲打在每一个渴望和平安宁的心灵上,留下难以磨灭的震惊、愤怒与钝痛。岁末的回望,不是为了咀嚼痛苦,而是为了在疮痍中寻找警示的微光,哪怕这光芒微弱而刺眼。</br>

“林?”</br>

一个温和的声音将她从沉重的思绪中拉回。是同窗好友艾米丽,正抱着厚厚的资料,示意她该去大讲堂了。“索恩教授的讲座,快开始了。据说今天讲‘国际法与亚洲发展中的平衡艺术’,挤破头的位置呢。”</br>

林诗诗深吸一口气,将那些遥远的硝烟暂时压回心底。“这就来。”她合上书,起身时,脸上已恢复了惯有的沉静与优雅。作为香港林氏集团的千金,她早已学会在公众场合维持得体的面具,只是眼底深处那抹挥之不去的忧思,如同泰晤士河底深藏的暗流。</br>

维斯特敏斯特大学法学院最负盛名的爱德华大讲堂内,此刻座无虚席。空气中混合着旧羊皮纸、咖啡因以及年轻学子们求知若渴的躁动。讲台上,埃德加·索恩教授已然就位。他年约五十许,银灰色的头发梳理得一丝不苟,深邃的蓝眼睛透过无框眼镜,流露出睿智与平和。剪裁合体的深色西装,考究的丝质领带,以及那份沉淀了岁月与学识的从容气度,让他天然成为全场的焦点。他是国际法领域的权威,尤其以其对亚洲,特别是华邦共和国法律体系与社会发展的深刻理解而闻名。他多次在公开场合赞扬华邦近几十年取得的“惊人成就”,呼吁西方世界“放下傲慢与偏见,进行平等对话与学习”。这些言论,让他赢得了包括林诗诗在内众多亚裔学生的尊敬与信赖。</br>

“女士们,先生们,”索恩教授的声音通过麦克风传遍整个穹顶空间,醇厚而富有磁性,“当我们站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回望,亚洲,这片古老而充满活力的土地,其发展轨迹无疑深刻地重塑了全球格局。华邦共和国,作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力量,其法律体系如何在保持文化根基的同时,拥抱现代化、国际化?这其中的平衡艺术,值得我们深思……”</br>

林诗诗坐在前排,认真做着笔记。索恩教授的论述逻辑缜密,旁征博引,对华邦近年来的司法改革、知识产权保护、反垄断立法等如数家珍。他称赞华邦在经济发展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的法治路径”,并强调“理解其内在逻辑,而非简单套用西方模板”的重要性。林诗诗频频点头,内心涌动着身为华邦人的自豪感。索恩教授,无疑是一位真正理解并尊重东方的智者。</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