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烽火淞沪

关灯
护眼
第286章 国内局势与菲律宾独立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船队静静地停靠在港口,150 名海军士兵在张志成带领下留在这里。</br>

这些士兵们肩负着重要的任务,他们需要耐心等待装运物资以及对舰船进行一系列的维护工作。</br>

这不仅是一项繁琐的工作,更是对他们专业技能和耐心的考验。</br>

有些购买的物资和车辆并不在港口,而是需要从其他地方通过火车运输过来。</br>

这意味着整个过程涉及到多个环节的协调和安排,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延误。</br>

陈哲给这些人发了30美元一个月的工钱,让他们在这干活,而且包吃包住。</br>

根据目前的进度,陈哲预计船队要到 6 月中旬才能正式启程回国。</br>

这个时间虽然有些漫长,但大家都明白,只有确保所有准备工作都万无一失,才能保证航程的安全和顺利。</br>

在陈哲他们焦急等待的同时,中国国内却并非风平浪静。</br>

许多重大事件正在中国这片广袤的土地上发生着,这些事件或许与陈哲他们的行程并无直接关联,但无疑会对整个国家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br>

早在 1946 年 1 月的时候,在全国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呼声中,国共双方代表在重庆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br>

经过长时间的讨论和协商,会议最终通过了政协决议案,双方一致同意在和平建国纲领的框架下,共同努力实现民主宪政。</br>

然而,就在这个看似充满希望的时刻,国共双方之间的矛盾却逐渐激化。</br>

首先是政协宪草问题,双方对于宪法草案的内容和制定方式存在严重分歧,无法达成共识。</br>

接着,东北接收问题也成为了双方争执的焦点。</br>

国民党方面坚持要全面接收东北,而中共则认为应该按照政协决议案的精神,进行公平合理的接收。</br>

2月份,一场反苏运动在全国范围内爆发。</br>

这场运动表面上是针对苏联在东北的一些行为,但实际上却是国民党内部一些势力借机煽动民众情绪,企图破坏国共合作。</br>

这一事件使得原本就紧张的国共关系更加雪上加霜。</br>

3月,国民党六届二中全会提出了宪草修改提议案,这一提案对政协决议案中的一些重要内容进行了修改,引起了中共方面的强烈不满和激烈反应。</br>

中共认为这是国民党方面对政协决议案的公然违背,是对民主宪政的破坏。</br>

4月,蒋介石就东北接收问题发表了讲话,他强调国民党对东北的接收是合法的、必要的,并且指责中共在东北的行动是“破坏国家统一”。</br>

这一讲话引发了中共报纸的猛烈攻击,双方的舆论战进一步升级。</br>

与此同时,国共双方在东北的军事冲突也逐渐扩大。</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