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日报对光武帝南巡的详尽报道,如春风般席卷全国。这背后,离不开社长嘉平郡王王锦焕的全力推动。作为太皇太后张嫣之子,王锦焕深知此次南巡意义非凡,不仅安排了最精锐的记者团队全程跟随,更是放下社务,亲自陪同御驾。他明白,光武帝此行,既是视察,更是向天下宣示“工技兴国、商贸惠民”国策的决心与路径。每一篇报道,都力求真实、鲜活,将皇帝的务实、工业的脉动、民生的点滴,传递到大明的每一个角落。正如光武帝私下所言:“要让百姓看到朕所见,听到朕所闻,知朕所思,上下同欲,方能共兴大明。”</br>
结束了在临清紧张而富有成效的视察,光武帝并未选择更快捷的火车,而是做出了一个更具象征意义的决定——乘坐刚刚由大明第一汽车制造厂下线不久的新型大巴车,前往河南卫辉府。几十辆崭新、宽敞、涂装着皇家徽记和“大明制造”字样的大巴车,组成了一支特殊的车队,浩浩荡荡地行驶在连接山东与河南的、由工部新近拓宽的“鲁豫大道”上。这本身就是一个无声的宣告:帝国的工业血脉,正通过这些钢铁造物,延伸向广袤的国土。</br>
车轮滚滚,窗外掠过的是初春时节略显萧瑟却又蕴含生机的华北平原。光武帝坐在首车靠窗的位置,望着窗外飞逝的田野村庄,神情沉静。皇后乌兰图雅陪伴在侧,内阁首辅王紫涵、山东巡抚崔宛如(她将陪同至河南边界)、临清知府马腾飞以及王锦焕等人分乘前后车辆。这支庞大的车队,象征着帝国中枢对河南这片饱经沧桑土地的深切关注。</br>
车队抵达卫辉府时,河南巡抚张庆伟、卫辉府知府李天学早已率领地方官员在城郊大道旁恭迎。张庆伟,开国元勋、前军机大臣张名镇之子,年富力强,眉宇间带着其父的刚毅,举止间又多了几分新政历练出的干练。李天学,作为永昌二十五年的进士,又是传说中那位传奇女子李师师的娘家人(此乃皇室秘辛,鲜有人知,但光武帝自是知晓),举止儒雅,目光中透着精明。两人上前大礼参拜,光武帝亲自扶起,温言道:“二位爱卿辛苦。朕此来河南,非为观景,乃为寻根问政,体察民瘼。”</br>
皇帝并未在府城多做停留,稍事休息,便在张庆伟、李天学及卫辉府主要官员的陪同下,直奔此行的第一个核心目的地——黑风荡。</br>
黑风荡,这个在帝国开国史册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名字,此刻静静地卧在卫辉府北部的丘陵之中。当年,永昌帝(光武帝之父)在开封滔天洪水中侥幸逃生,于此地落草,诛杀为祸一方的悍匪“胖孩”,以此为根基,收拢流民,开荒屯田,兴办作坊,整军经武。这里,是永昌帝从草莽走向王者的起点,是光武帝父辈们筚路蓝缕、艰难创业的圣地。车队沿着新修的盘山路蜿蜒而上,最终停在了一片开阔的山谷前。谷口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上书三个苍劲大字:“黑风荡”。一股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br>
在张庆伟和李天学的引导下,光武帝一行踏入了这片“龙兴之地”。映入眼帘的并非繁华的城镇,而是一个刻意维持着旧貌的、规模不大的根据地遗址。许多建筑明显经过了精心修缮,但都保留了初创时期的简陋和实用风格。</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