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晋末长剑

关灯
护眼
第二百零九章 江南事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红日高悬,晴空万里。

残雪荒草之中,邵勋静静看着刚清理过的水塘。

「你二人在建邮可还住得惯?」邵勋问道。

天子垂问,他俩也没什么好隐瞒,张硕首先说道:「建邺卑湿,臣刚去时还行,后来大病一场,几以为见不到陛下了。」

唐剑又补充道:「太湿热了。不过却极利稻谷,若经营有方,粮米取之不尽也。」

他俩一个并州人,一个冀州人,初去南方确实很不适应。

好在两人都曾在襄阳、寿春过渡了一下,让身体慢慢适应了,不然就要看命硬不硬了在南方生不生病有点玄学的感觉,因为很多身体瘦弱的人居然没事,身体素质很好的人却病死了,让人无话可说。

「江南河湖多,首要之务便是利用起来。」邵勋说道:「南下诸家,都站稳脚跟了么?」

唐剑回道:「除少数疫病较重的家族外,大体都勉强站稳了,而今在慢慢适应,将来户口滋长之后,兴许会开荒。」

邵勋又看向张硕。

张硕立刻回道:「臣裁汰老弱,得扬、江、交、广四州之众五万人,尽数编为世兵,

分镇各处。一家给田四十亩,水田、旱田各半。今军心已稳,豪族、蛮酋未敢动也。」

「朕可是听说广州有人叛乱,自称大晋皇室苗裔,算不得多稳吧?」邵勋问道。

「此小乱也,旬日即平。」张硕说道:「江州、扬州还各有一次天师道动乱,亦被削平。」

「好啊。」邵勋赞道。

说实话,大梁朝在整个长江以南并未投入多少资源。

张硕编练的五万世兵基本都是降兵,其中有的是原东晋禁军,有的是北府、西府兵,

有的则是豪族私兵,而今尽数付予田地,令其散于各水路要冲之处,亦兵亦农。

郡县也没什么兵,一个武断乡里的亡命徒如果能纠集百余人,运气好的话甚至能攻破县城,之所以没出现这样的情况,除了那五万世兵外,便是地方豪族帮忙维持秩序了。

即维稳成本下放了,相应的权力也下放了。

唐、张二人去年一整年都在调配钱粮,打算在几个重要的郡划拨农田,编练郡兵。

今年更进一步,请求动用江南诸郡的赋税,打造器械、赎买上好田地,进一步增加世兵和郡兵数量。

邵勋还没同意,因为他觉得明明江南已经打下来了,你们还要给我搞「江南赚钱江南花,一分别想带回家」?

不过他也知道这是正事。今年征辽了,北方的邸阁存粮大多拉去了幽州,而江南的赋粮正分批北运,填补河南、河北亏空的邸阁,一句话,没钱。

明年休养生息,可允许他们动用三分之一的江南赋税,编练部队,完善防御体系。

毕竟这事也不好太过拖延。

「育秧、插秧之事可曾推广?」邵勋又问道。

「已在丹阳试行了。」唐剑说道:「臣召集十二县官吏至蒲洲津商议,众皆以为可,

但需时日。」

说到这里,他小心翼翼地补充了一句:「此为稻麦轮作,并不简单。很多江南百姓连稻、粟都种不好,别说稻麦轮作了。」

「你可有解法?」邵勋问道。

「臣在建邺、江乘、芜湖三县各划了十顷职田,令各县轮番征发精于农事的田舍翁去耕作,每年换一批不同的人,今已是第二年。」唐剑说道。

「不错。」邵勋赞道:「公私两便,善哉。」

将北方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传播出去,是江南农业领域的重中之重。

方法还是很多的。比如南迁的北地豪族与江东土人接触后,自然而然传播出去,这是最普遍但也是见效最慢的办法,从普末就开始了。

再就是唐剑说的办法了,利用江南广泛存在的职田、禄田,以发役的形式征发江南百姓,让他们一批批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回去后再各自传播。

最终目的就是提高江南的农业水平,增大粮食产量。

天气只会越来越冷,从这个角度来看,每一次小冰河时期,都是南方的机会一一沼泽淤塞成陆、气候没那么湿热、利于修建水利工程等等。

终梁一朝,北方人口、经济肯定是会强于南方的,这毫无疑问,但南北方的差距会大大缩小,待到梁朝灭亡前后,南北方经济说不定已经相差不多了。

「农事之余,货殖如何?」邵勋继续问道。

「回陛下,臣已将五马渡辟为商埠,直通北岸堂邑、广陵。」唐剑说道:「京口之西山渡亦辟为商埠,商旅往来不休,然建邺、广陵皆无坊市,收税不易,故———”

「开!」邵勋毫不犹豫地说道:「仿洛阳坊市旧例,一年两次,一次半月。此利国利民之大好事,须得尽快筹办起来。朕在朐县转了一圈,比起三四十年前,有冬衣的百姓增加了不少,夹絮半数来自青州,半数来自江南,可见野蚕茧已开始造福百姓。」

说完,他感慨了句:「打了这么多年仗,天下黎庶也该得点好处了。」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