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世子稳重点

关灯
护眼
第781章 临别坦言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781章临别坦言
赵煦不一定是仁义的帝王,但他是一个好人。
这是赵孝骞对赵煦的评价,
元佑即位,被太皇太后把持朝政多年,赵煦隐忍十年,咬着牙等到太皇太后逝,亲政第一年便果断推翻了元佑年间的所有政策,废旧复新,整个朝堂被他生生掉了个头。
曾经风光无限的旧党官员,一个个被拉下马,或被罢免,或被贬谪。
故意将心胸狭窄,眶毗必报的章拜为宰相,就是要借章的手,对旧党官员下刀,让朝堂在短时间内换了新天。
那一年的赵煦,才刚满二十岁。
一个二十岁的年轻人,能有这般手段,已经很了不起了。
对待他看重的臣子,赵煦从来不吝器重信任。
为了赵孝骞,赵煦打破了祖制,迎着无数朝臣的反对甚至是唾骂,坚持将赵孝骞封为皇城司勾当公事。
那一次的封官,不过是赵煦在试探朝臣的反应,皇城司直属皇帝,严格说来,给赵孝骞这个实权官职只能算是天家内事。
但因为这次的封官,赵煦大约明白了朝臣的底线,于是慢慢的,一步一步的,将赵孝骞提拔到他理想的位置上。
最后当赵孝骞挂帅持金,魔下十万雄师,朝堂上的反对声音已经很小很小了。
这一切都是赵煦在筹谋,因为对赵孝骞的信任,他独自承担了许多压力,赵孝骞全都默默看在眼里。
因为这份信任,以及赵煦曾经为他承受的压力和非议,赵孝骞才会选择卸下兵权回京,而明明那个时候,是赵孝骞最有实力的时候。
赵煦是好人,赵孝骞也是。
好人总是命不好,因为束缚太多,情与义,忠与孝,都成了捆绑住自己手脚的绳索。
坏人不需要考虑那麽多,坏人做事只为自己,抛却良心的人生,无疑是轻装上路,无拘无束。
至于后来赵煦对他的猜忌,赵孝骞刚才说的是心里话,他确实能理解。
这是一个皇帝的本能反应,就像一根棍子当头砸下来,任何人都会不假思索举臂格挡一样。
赵煦的命不好,他短命。
赵孝骞不知道自己未来的命好不好,他只是不想做亏良心的事。
「官家,不必对臣说抱歉,臣真的能理解,换了我坐在这个位子上,说不定做得更过分,官家对臣已经很仁义了。」赵孝骞轻声道。
赵煦笑了笑,道:「子安不恨朕就好,这些日子朕经常在想,当初把你封到这麽高的位置上,
究竟是对是错,如果你仍只是曾经的楚王世子,你我的兄弟感情乾乾净净,不掺一点杂质,那该多好—
赵孝骞笑道:「楚王世子太不起眼,那时官家可能根本发现不了我。」
「也是,想来朕还是没错的,幸好发现了你,和你的一身本事,大宋社稷才有今日的局面。」
「朕在九泉之下,见到列祖列宗,也能无愧无作地告诉他们,朕发现了一个人才,是咱们赵家的子弟,他为赵氏基业做了很多事,他让咱们大宋扬眉吐气了,祖宗若知,一定会夸我。」
赵煦说着,脸上的笑容越来越灿烂。
赵孝骞黯然垂头,他已忍不住泪水滑落。
赵煦却突然问道:「子安,朕逝后,朝中必有议论,新君人选悬而未决,你认为何人可为新君?」
赵孝骞摇头:「臣不想掺和天家事。」
「你也是天家人,不妨说说,你说的话,朕向来都是认真听的。」
赵孝骞叹了口气,道:「朝臣热议的人选,是端王和简王两位,二王各有优缺点,臣实不知如何评价。」
赵煦微笑道:「那两人你都看不上?」
「臣怎敢如此狂妄,实在是关乎社稷国祚,臣不敢妄议,否则将成大宋千古罪人。」
见赵孝骞死活不肯表态,赵煦的眼神微微有些失望,
沉默片刻,赵煦盯着他的眼睛突然道:「子安,你曾几何时,有没有想过当皇帝?」
赵孝骞一惊,后背的冷汗顿时潜然渗出,湿透了后背的衣裳,脸色都变得苍白起来。
「官家,臣怎敢有如此大逆不道的念头—」赵孝骞矢口否认。
赵煦笑得很随意:「朕已是将死之人,不管多犯忌讳的话,今日但说无妨的。」
「臣没有想过当皇帝。」赵孝骞坚持否认。
这种事是打死也不能说的,情义归情义,命这一块也要好好保护—
赵煦轻叹道:「数月之前,朕书信召你回京,当时朕很怕你不回来,怕你找各种藉口,比如身体养伤,比如养寇自重,你能想到的所有藉口,其实朕都已帮你想了一遍。」
「那一阵子,朕真的很焦虑,你若不回京,朕实不知如何对你,更不知这大宋江山会变成什麽样—」
「那时的朕,甚至都做好了你割据燕云十六州,自立为诸侯国的准备,甚至,你若所图更大,
说不定会挥师南下,直逼汴京,把朕这个皇帝杀了,你来当。」
赵孝骞惊惶跪下,急道:「官家,臣怎会行此大逆之事!」
赵煦叹道:「子安,今日此时,你我不是君臣,只是兄弟,我们说点兄弟间可以说的话,这些话,朕会带进陵墓里。」
「朕写那封书信劝你回京,其实朕心里是没做什麽指望的,朕一直认为子安是绝顶聪明的人,
而卸下兵权子然回京,是最愚蠢的决定,朕将心比心,若换了朕是你,恐怕也会找尽理由不回来。」
「手里握着十方兵权啊,天下尚惧何人?甚至你当时若举臂一呼,挥师直逼汴京,胜算也不小,毕竟那时你魔下的兵马天下无敌,无人可挡。」
「子安,那个时候,是你机会最大的时候,朕现在仍然想不通,你为何会选择回京。子安,为何?」
赵孝骞沉默半响,索性也放开了道:「臣没别的想法,官家这些年待臣甚厚,因为官家的器重和信任,臣才有手握十万兵马的机会,才能成就这些功业———」
「说是知遇之恩也好,说是兄弟情义也好,臣不想辜负官家的信任,更不想做被天下人睡骂的乱臣贼子。」
赵煦露出欣慰的微笑:「子安,朕没看错你。」
「端王和简王,朕其实一个都看不上,端王阴势昏,简王暴戾不仁,他们若为新君,大宋将不知是何等模样,你我君臣辛苦创下的基业,或许会在他们手中一朝尽毁。」
「子安,不说祖制,也不提什麽长幼嫡庶,朕其实真心认为,你才是新君最合适的人选———
一句话如石破天惊,震得赵孝骞脑中嗡作响,半响没回过神,
赵煦见他震惊的表情,露出了孩童般的笑容,如同恶作剧得逞似的。
「很意外,是吗?朕怎麽能有这种想法?」赵煦挑眉笑道。
「官家,开不得这种玩笑的。」赵孝骞苦笑道。
「子安,你自己说,论心性,论谋算,论兵事,论声望,你哪一点不比这二人强?大宋如果在你的手中,朕坚信它一定是远迈汉唐的盛世。」
「朕这些年唯独只为你打破了祖制,其他的宗亲子弟可没这个资格,为什麽?就是因为宗亲之中,唯有子安你的本事最强,别人不及你万一。」
「大家都姓赵,可姓赵也有远近亲疏,说实话,宗亲里的那些子弟,朕也看不上,包括那几个兄弟。」
赵孝骞心中惊疑,紧抿着嘴不说话,他还不清楚赵煦为何突然说起这些,究竟有何用意。
赵煦不知是不是回光返照,今晚的话特别多,他仿佛要耗尽力气,将他想说的话一次说完,然后无憾地离去。
「兄终弟及,本是祖制,可朕不知为何,竟有些不乐意,子安,如果不提祖制礼法,朕心中的新君人选,你是最合适的。」
「官家莫说了,臣实在承受不起。」赵孝骞苦笑道,
赵煦眼眶渐红,哽咽道:「朕的茂儿若还在,想必不会有这些乱七八糟的念头,茂儿已死,朕万念俱灰,新君之属,朕已无心决困赵煦扭头看着赵孝骞,突然道:「子安,燕云的兵权应该还在你手里吧?」
赵孝骞再次大惊,急忙道:「臣回京的当日,已向枢密院交卸了兵权。」
赵煦摇头,缓缓道:「朕的意思你应该懂,兵权交给了朝廷,但燕云大军仍能因你一句话而起兵,这些年你经营河北,魔下将士对你甚为服气,你这个人本身就是一块调兵的虎符,比虎符更管用。」
赵孝骞震惊无言,脑海里只有一个念头,这个皇帝,其实什麽都知道。
「子安,朕现在心里很矛盾,既觉得应该遵从祖制,从端王或简王里选取一人为新君,又觉得朕与你多年辛苦创下的基业不易,江山所托非人,则一朝尽毁,遗祸百年,那麽朕与你这些年的辛苦算什麽?」
「子安,你告诉朕,我该如何是好?」赵煦无力地靠在床头,眼泪止不住地滑落,眼神有惭愧,也有不甘,更多的是一种迷茫,不知大宋未来何去何从的迷茫。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