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自犯炮,是戚继光在《纪效新书》中记载的一种埋设于地下的爆炸装置,使用绊发或拉发引信,可视为早期地雷。</br>
又如万弹地雷炮,是一种大型地雷,可同时引爆多个子雷,形成大面积杀伤。</br>
明军对抗倭寇时,也常在营地周围埋设火药陷阱,防止夜袭。</br>
毛文龙就以灵活运用地雷等爆炸武器着称,堪称地雷战大师。</br>
他镇守皮岛期间,多次利用地雷、火器伏击后金军队,成效显着。</br>
后金以骑兵为主,擅长野战,但毛文龙在山地、丛林、隘口埋设地雷,限制其机动性。</br>
在八旗军必经之路埋设拉发或绊发地雷,待骑兵经过时引爆,造成人马俱损。</br>
毛文龙部曾用此法在宽甸、镇江等地多次杀伤后金军。</br>
他还擅长用地雷配合火器协同作战,将地雷与火炮、火铳结合使用,</br>
先以地雷打乱敌军阵型,再以火器射击。</br>
在1627年的“丁卯之役”中,毛文龙在铁山、宣州等地设伏,用地雷迟滞后金军,为明军反击争取时间。</br>
他还在义州、安州等地埋设地雷,后金军行进中多次触发爆炸,伤亡惨重。</br>
后金军对毛文龙的地雷战术极为忌惮,行军时需派工兵探路,严重拖慢进攻节奏。</br>
皇太极曾称毛文龙“狡黠多诈,善用地火”,可见其地雷战术之效果。</br>
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毛将善用地雷,虏至辄爆,故胡骑畏之如虎。”</br>
毛文龙虽有虚报战功之嫌,但其地雷战术的实际效果仍被承认。</br>
昨晚,永明军用来防备建奴夜袭蚕场的战术,明显就是借鉴了毛文龙的战术。</br>
17世纪,随着燧发枪技术的成熟,欧洲军队开始使用燧石击发式地雷,大大提高了地雷的点火可靠性。</br>
在17-18世纪的欧洲战争中,尤其是攻城战或防御战中,燧发地雷被记录为一种防御工事武器。</br>
拿破仑时代的工兵手册中提到过改良的燧发地雷,用于保护要塞或道路。</br>
18世纪末有英国发明家申请过燧发地雷的专利,通过绊线或压力触发燧石机构。</br>
美国独立战争时期,部分记载显示,美军曾使用燧发装置改进的诡雷,伏击英军车队。</br>
燧发地雷在干燥环境、短期使用时可靠性尚可,平均发火率可达70%以上,但长期部署或恶劣天气中表现较差。</br>
李国助设计的这些地雷发火率和安全性也就是欧洲18世纪的水平,但花样却比欧洲多得多。</br>
“盯紧建奴,随时汇报他们的动向。”高贯突然吩咐那名猎兵道。</br>
“遵命!”猎兵应了一声,便转身走了。</br>
“还是要防着建奴从山里绕道,进入苏昌城境内搞破坏。”</br>
待猎兵离开指挥中心,高贯对另外三人说道。</br>
“皇太极不敢再冒险了,”</br>
李国助轻笑一声,云淡风轻地道,</br>
“哪怕是现在的伤亡,都已经是建奴不能承受之重了。”</br>
“何况这一路翻山越岭地回到辽阳,途中也难免会有非战斗减员。”</br>
“我估计等他们回到辽阳,还能剩下六千人活着就不错了。”</br>
“无论如何,皇太极这次回去,都是肯定要遭受处罚的。”</br>
“野猪皮砍了他都不是没可能。”</br>
“少东家言之有理。”</br>
高贯很快也接受了李国助的观点,却还是坚持道,</br>
“但在确定他们要撤离前,掌握建奴的动向还是有必要的。”</br>
喜欢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请大家收藏:()明末华商之南海边地公司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