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9月12日,渝州万盛区。放下前段日子调侃老七相亲的趣事,年轻的区长肖承功到任已近三个月。</br>
回想6月18日,并非渝州直辖纪念日,却是他履新的日子。</br>
市组织部的领导亲自将这位“能干的肖同志”送到万盛。肖承功身形挺拔,相貌堂堂,在普遍不算高大的渝州人中显得尤为突出。</br>
渝州作为千年水陆码头,人口本就多元融合。他曾听身为军界泰斗的爷爷肖征提起,祖上或是宋时为抗蒙南迁的关中子弟。</br>
任命大会上,肖承功端坐于调任九龙坡的前任王区长和组织部门领导身旁。</br>
台下干部们的低声议论飘入他天生敏锐的耳中:“真年轻!”、“好高的个头!”、“听说是南岸南山肖将军的小孙子?”、“大科学家肖镇同志的儿子?”、“就是那位在沿海破过大案,又在京城…处理过棘手问题的?”、“对,背后有人称他‘肖阎王’、‘有毒镇公子’…不过肖家对家乡贡献是真大!”“唉,起点真高啊!”……显然,不少人最初将他视作又一位来基层“镀金”的京城子弟。</br>
肖承功面上带着得体的微笑,与领导们轻声交谈,心中却已做好面对质疑的准备。</br>
年龄是硬伤,但他的学历、过往政绩、群众口碑却是实打实的。</br>
在陕甘宁蒙等西北省市,尤其在曾主政五年的口外镇,“肖镇长”是响当当的名号,群众基础极其深厚。</br>
1987到1992年,他将一个人口仅万余、地处沙漠戈壁边缘的穷镇,打造成了全国百强镇前十的生态治理与工农发展典范。</br>
当组织部门领导详细介绍肖承功的履历和口外镇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台下的窃窃私语渐渐变成了惊叹与佩服。</br>
有能力的人在哪里都会闪光。以他的家世,本可在京城部委寻个舒适的岗位,即便下基层,也大可去富庶的沿海江南。但他选择了这里,选择了挑战。</br>
初来乍到,肖承功谨记父亲教导: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这是他早年跟随父亲处理全国性经济整顿工作时刻骨铭心的体会(其人大博士论文亦以此为重要课题)。</br>
西北五年的沉淀,更铸就了他务实的作风和坚定的信念。相比在条件优越地区发展的表亲们,他深知自己选择的是一条更需磨砺的路。</br>
接下来的两个月,他没有急于抛出任何宏伟蓝图,而是沉下身子,用脚步丈量万盛。</br>
他走遍了辖内所有乡镇村落,考察了那些濒临破产、苦苦支撑的区属企业。</br>
得益于“肖政堂教育基金会”自其亲爷爷肖政堂被追认为烈士后便持续投入,川东地区的基础教育普及程度远超全国平均水平,这为未来发展储备了宝贵的人力资源。</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