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关灯
护眼
第206章 地狱旁边的曼陀罗花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鸡鸣时分,准备提早离开这是非之地的马帮瞥见惊心动魄的一幕:阿兹木呷带人冲进汉商的晒场,将成捆的鸦片膏倒进煮盐的大铁锅。乳白的卤水沸腾着吞噬黑色膏体,升腾的烟雾在晨曦中凝成血红色的龙形。几个汉商伙计举着火铳欲射,却被彝家武士反剪了手腕——他们的绑腿里缝着清朝官府发的“保甲文书”,此刻正浸泡在卤水里蜷曲成纸灰。</br>

晨雾未散时,马队抵达鸣鹫梁子南麓的烟墩坡。此地因明末清初屯兵点燃烽烟的墩台得名,如今却成了滇南鸦片贸易的秘密枢纽。骡马的铜铃在浓雾中发出闷响,百步外的山坳里,七八座土坯房正吞吐着青烟,房顶铁锅里翻滚的并非炊饭,而是晒制鸦片的膏泥。</br>

此时,这里已被法国殖民资本改造为滇南最大烟草种植区。坡顶残存的青砖烽燧上,挂满晾晒的烟叶,远望如血色旌旗。山道两侧梯田尽植金元烟(法商引入的越南杂交种),叶片肥厚如婴儿臂,叶脉渗出的尼古丁浆在烈日下凝成黑胶,吸引成团绿头苍蝇。</br>

在法商称“提升发酵”的环节,彝族妇孺赤脚踩碎烟梗,脚背溃烂生蛆,监工手持浸盐皮鞭抽打怠工者,鞭痕遇盐溃烂,称为“烟田雕花”。山腰法式烤烟房以耐火砖砌成,形似集中营焚<a href="https://www.qidianxin.com">新笔趣阁</a>炉,童工负责添煤,肺叶被煤灰浸透后咳出黑血,法籍技师日记记载:“这些‘小黑肺’比蒸汽机更耐用。”</br>

坡底溪流漂满烟渣与死婴(女婴因无力缴“人头税”被弃),法国植物学家在此采集的“烟蚜虫”标本,成为二战德军生化武器研究素材。</br>

“快捂住口鼻!”前面的探哨突然厉喝。山风裹挟着硫磺与罂粟碱的腥气扑面而来。王月生看见土坯房前的竹匾里铺满鸦片花瓣,几个戴斗笠的汉子正用铜刀刮取膏脂,刀刃反射的寒光里,隐约可见其臂上刺着的“滇南盐务”篆文。这些人是官府特许的“盐商”,实则勾结英缅鸦片贩子,在盐引执照的掩护下走私烟土。</br>

山道旁,一名彝族少年突然冲出灌木丛,将一包掺着石灰的鸦片膏砸向马队:“汉人的盐税吃人,我们的烟田也要吃人!”包裹落地炸开,石灰呛得骡马连连喷鼻。者黑嫫认得那少年衣襟上的图腾——鸣鹫梁子以北的哀牢山部族,正因汉商强占水田改种鸦片,被迫退守深山。</br>

正午烈日下,马队被堵在烟墩坡的税卡前。三丈高的木栅栏上贴着告示,朱砂写就的“滇越铁路路政总局”字样旁,赫然盖着法国领事馆的鹰徽火漆。税吏们穿着呢子制服,袖口绣着“滇南盐务督销局”金线,却操着夹杂越南语的官话:“每匹骡马缴三两七钱盐税,另加法国领事特捐一两二钱!”</br>

“特捐?”者黑嫫的马鞭杆撞在铁栅栏上铮然作响。她展开盖着蒙自道台印的“盐路引”,火漆封印上却贴着半张法文税单——根据1899年《中法续议商务专条》,法国商人在云南享有“关税优免”,但清廷为筹措赔款,竟将盐税拆分为“正税”与“协饷”,半数需供给法属印度支那殖民政府。</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