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数风流人物还看前世与今朝

关灯
护眼
第216章 年的《格尔尼卡》与贴心的老管家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整幅作品因劣质颜料褪色严重,现存画面主调为灰褐与暗赭,但劳工伤口处曾用朱砂+铁红混合,如今氧化成龟裂的砖红色块;蒸汽机车齿轮涂抹的铬颜料已剥落,露出底层木炭勾勒的齿轮阴影;骷髅头颅的钛白颜料被虫蛀成蜂窝状孔洞。月光从画面右上角斜切而入,将人体碎块投射成黑白剪影,但监工面部的阴影区却残留着靛蓝油彩,那是保罗偷藏的靛蓝染料</br>

画布原用粗麻布,因云南潮湿气候严重腐朽,经纬线断裂形成网状龟裂,裂缝中长出蓝铁矿结晶,在画面左上角形成类似弹孔的蓝绿色斑点。画面右侧“蒸汽机车”部分被蛀出隧道状孔洞,内部嵌着1930年代蛀虫的磷酸钙质实体化石。1940年代画主用红茶渍修补裂缝,导致局部画面晕染成茶褐色,意外强化了“血汗浸透画布”的视觉效果。</br>

画中“监工铁棍”的高光部分因含铅白,表面覆盖黑色霉菌菌丝,形成类似铁锈的颗粒感。用于描绘“血泊”的茜草红褪为土黄色,与铜绿锈迹混合成沼泽般的灰绿色,暗示实体填埋处的沼气升腾。亚麻仁油介质老化导致颜料层龟裂,裂缝中渗出1905年混合的蜂蜡+罂粟油混合物,干涸后形成琥珀色流痕,宛如凝固的眼泪。画面下方“童工炭笔画”区域滋生蓝白斑菌,菌落形态酷似阿香缝制的蒙娜丽莎裙摆裂痕,形成“自然与人性之恶”的双重隐喻。在“蒸汽机车烟囱”处,蛀虫蛀出的孔洞排列成问号形状,与阿香质问“能把锁链画成飘带吗?”形成跨时空对话。</br>

画布收缩导致画面右侧翘起,露出底层速写稿——保罗用炭笔画的监工抽打劳工场景,与表层立体主义变形形成“真相与谎言”的叠影。左下角阿香的炭笔画因氧化变黑,却因虫蛀形成“蒙娜丽莎的微笑”轮廓,瞳孔处残留着半世纪前蛀虫啃食的螺旋纹路。</br>

是的,王月生看不懂任何一幅抽象派的画作,但此刻,在外人眼中的各种莫名其妙的色块、线条与构图,却在他眼中幻化成了保罗在前世云南大山中用低沉的声音向自己讲述的一切,每一个活生生的人,或者逝去的生命。甚至有些人还有名字。</br>

女人的问话把王月生从不久前的前世经历中唤醒,“您既然知道这幅画的作者,那您知道这幅画的名字吗?”</br>

“我不知道这幅画的名字,但我想它可以叫做1900年的《格尔尼卡》。如果说1937年的《格尔尼卡》是表现野蛮对文明的摧残的话,那么,1900年的《格尔尼卡》表现的是自诩文明人对人性的摧残”。</br>

《格尔尼卡》是世界艺术史,尤其是近现代艺术史上非常有名的一幅作品,也是毕加索最有名的作品之一。创作缘起于1937年4月26日,德国空军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轰炸了巴斯克地区的格尔尼卡小镇,造成大量平民伤亡。毕加索受西班牙共和国委托为巴黎世界博览会创作壁画,得知事件后将其作为主题,控诉法西斯暴行。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通过扭曲的几何造型(如牛、马、断臂士兵等)表现战争的恐怖与人类的苦难。牛象征残暴的侵略者,马代表受难的平民,灯象征揭露罪行的真相。该画成为反战象征,曾长期借展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1981年回归西班牙,现藏于马德里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