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杂论对话

关灯
护眼
第178章 主动收入论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序章·东篱对酌</br>

时值仲夏,暑气蒸腾。东篱之下,白须老者陈翁摆榻乘凉,手捧《陶渊明文集》忽然长叹:"当年陶公挂印归田,写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这难道不是主动营生的写照吗?可如今世人多羡慕坐收渔利,偏偏遗忘了勤力劳作的根本,我心中很是困惑。"</br>

正说着,见一位穿青衫的后生李生背着书箱走来,拱手行礼道:"听闻老先生长叹,莫非是忧虑时下之人轻视劳作?晚生最近刚读完西方哲人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书中说''德性生于实践'',这与我们儒家''执事敬''的古训,大概是相通的吧。"</br>

陈翁拍手笑道:"说得好!我正想就主动收入的事请教后生。世人都说''被动收入''更高明,比如靠田租利息、钱生钱获利,似乎胜过终日辛劳。但我看古今成就事业的人,很少有不是从手足胼胝开始的,愿听你详细讲讲。"</br>

李生严肃答道:"老先生说到这里,正切中时弊。请允许我用中外典籍作为佐证,与您共同剖析主动收入的要旨。"</br>

第一章·有源之水:主动收入的本源</br>

陈翁说:"《周易》讲:''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但从农耕文明以来,士农工商都依赖亲身勤力耕作,这固然是主动收入的开端。近代工业革命后,机器代替人力,商贾贸易日益兴盛,主动收入的形式虽然改变,它的本质是否依然?"</br>

李生回答:"从前《尚书·周官》说:''功崇惟志,业广惟勤。''主动收入的本质,是以志向统帅气力,以勤劳拓展事业,并非只依赖体力,实则依赖智慧见识。西方学者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出''劳动分工创造财富'',这与《墨子·节用》中''赖其力者生''的道理,都在说明人必须以自己的才能服务社会,才能获得价值回报。</br>

"看古代的贤达之人:陶朱公三次积累千金财富,始于''择人而任时''的智慧;子贡车马相连周游列国,根本在于''预测行情屡屡准确''的能力。这并非仅靠蛮力取胜,实在是依靠智慧经营。如今的教师传授学业、医者施行仁术、匠人创造器物,都是以专业才能换取生活所需,如同活水有源头,永不干涸。"</br>

陈翁点头道:"我想起家乡曾有位张老翁,做了六十年篾匠,编竹制器的技艺乡里称绝,虽然家中没有多余财物,但每次卖出一件器物,总会面带欢喜。这就是所谓''技在手,食在口'',主动收入的快乐,哪里是被动坐收的人能体会的?"</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