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杂论对话

关灯
护眼
第196章 流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开源节流·节流篇——诸子与异邦智者的围炉论道</br>

序章:函谷关下的秋日辩难</br>

大秦始皇帝三十年,秋高气爽。函谷关驿馆的梧桐叶落满庭院,三丈见方的青铜燎炉中,炭火烧得通红,铁壶里的苦荞茶腾起白汽,混着关外风沙的气息,漫过雕花木窗。</br>

主位端坐的是身披粗麻道袍的老聃先生,白发梳成髻,以青竹簪固定,膝上摊着未着墨的竹简,双目似闭非闭;其右是玄衣革带的商君,腰悬秦简,案头并置《商君书》与《韩非子》,指尖轻叩着青铜衡器;左首是身着短褐、腰围革带的墨翟先生,手中握着算筹与木工尺,布囊里露出半卷《墨经》;再往右,是深目高鼻的玛门先生,一袭波斯锦袍,怀中抱着泥板《汉谟拉比法典》抄本,羊皮纸上绘着楔形文字的账簿;最末一位,是头戴獬豸冠的御史大夫,手中展开的《秦律》竹简上,朱砂批注如新。</br>

当第一缕阳光穿过关楼的箭窗,落在燎炉的兽首衔环上时,老聃先生轻击玉磬,声如空谷幽兰:「世人言『开源节流』,多谓『增收省支』,实则未窥天道。诸位且看——」他指了指庭院中接雨水的陶缸,「此缸若只知加盖(节流)而不凿渠(开源),水必腐;若只知开渠而不设闸(节流),水必溢。」</br>

第一幕:道家论「节」——啬神守中,道法自然</br>

1. 老子哲学:治人事天,莫若啬道</br>

老聃先生(轻抚竹简,霜白的须髯随呼吸微动):</br>

「《道德经》云:『治人事天,莫若啬。』此『啬』非吝啬,乃『深根固柢』之道。吾尝观周室藏室,见老桑树根扎九仞,其皮虽皴,春必抽芽——此乃『啬于外而丰于内』。昔者大禹治水,非堵非疏,乃『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看似任水流淌,实则『以地势为节』:高者为岸,低者为渠,使水自循其道。」</br>

他从袖中取出一块太湖石,石上天然孔洞贯通:「诸君观此石,水注之则自下而上,复从顶窍出,循环不息。此乃『无为而节』之象。殷汤时大旱七年,汤以身祷于桑林,剪发断爪,以身为牺牲——非真献祭,乃『啬己之贵,节民之困』:剪发代牺牲,断爪代玉帛,以己身之『节流』,换天下之『开源』。」</br>

御史大夫(展开《秦律·田律》竹简,声音含金石之韵):</br>

「始皇二十七年,令『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水泽。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此令非禁伐,乃『以时为节』:春木萌芽,若伐则断其流;夏草未枯,若焚则竭其源。此与老聃先生『啬道』相通,皆为『顺天时而节,使资源永续』。」</br>

2. 庄子寓言:鹪鹩巢林,不过一枝</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