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嘴皮接天,下嘴皮连地,李大人好大口气!”陆祯一本正经,“皇朝的礼法,给事中主掌侍从、规谏、补阙、拾遗,稽察六部百司,怎么,在李堂官眼中,就成了跳梁小 丑了?”</br>
“你要往自身上揽丑谁也挡不住。”李庆回了一句。 “够了——”永乐大吼一声,他最厌恶言官和大臣打嘴仗,打来打去,就打跑题了,</br>
与他的国计民生何干,与三殿之灾何干?他求的是直言,是如何安抚百姓,缓解想象中的 天怒人怨。</br>
“要么不说,要么无聊,好、好、好,朕让你们说个够。今儿天气好,不冷不热,统统到午门外跪着去,朕就在门楼上,听你们辩个够。”言毕,拂袖而去,把文武群臣扔在了殿堂上。</br>
大臣们一下子傻了眼,不知何去何从,望着皇上的背影,跪着没动。黄俨急了,吆喝道: “还不快去,要气死皇上不成!”这么一说,大家才醒过神来,慢慢从地上爬起,揉了揉跪酸的腿,出乾清宫向南,侧望着高台之上的三大殿废墟,蹑蹑走过,心中竟不知是何滋味。</br>
来到午门外,仍按品级高低分前后跪下,这下没有殿里殿外了,统统都在太阳底下。 虽是初夏,因时近正午,艳阳高照,晴空万里,午门上的琉璃瓦反射出一片耀眼的光芒。 一丝风都没有,众人跪下没多会儿,便已是热汗涔涔。午门城楼上,杨荣、金幼孜等小心 陪着,永乐端坐城头,目视前方,一言不发。新任的兵科都给事中倪峻也是有名的刀子嘴,跪在那儿,一直不闲着。</br>
臣任职兵科多年了,不知读了多少兵书战法。兵者,诡道也!虽东南沿海有倭寇之扰, 南疆有交趾之乱,均不足挂齿,国家之巨患还在迤北,在蒙元,在鞑瓦。北疆有九边重镇, 我大明数十万精锐屯扎于此,皇上定都北京,又将十数万京军屯于北京周边,外可与边军同御敌寇,内可做京师之戍卫守军,两者遥相呼应,互为犄角,此何等英明之举?难怪古 人论及兵道有言“肉食者鄙”,不为虚也。只会做锦上添花之事,不愿做雪中送炭之人。 涓涓细流,琴瑟相伴;沧海横流,各奔东西。如此协赞大计的大臣,岂不要置我大明于危地?</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