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罢,罢,朕已然惹怒了上天,何必再招人怨,勉仁去吧,一定要先抢出《永乐 大典》。”</br>
大火可着劲烧了一夜一天,耀眼的光焰曾使东方升起的太阳为之逊色、为之惨然了。 殿没了,风也停了,只有局地的余火还在那不紧不慢地燃着,不肯退去,一场细雨的光顾便将它彻底熄灭了。紫禁城中最凸显、最重要的地方,三丈高的汉白玉石阶上是三处残垣断壁的巨大废墟,那么显眼的位置,谁见了,都未免扼腕叹息,也难怪永乐说是上天示警了。</br>
老天就像是故意刁难,三大殿烧光了,其它宫殿几乎毫发无损,永乐没办法,大小事务只得放在了乾清宫处理。大臣们每每经过三大殿废墟去乾清宫时,心中都充满了异样的 感觉,大多数人觉得是迁都迁来了天怨,永乐还就怕人这么说。他整日里小心翼翼,忐忑 不安。一则再怕有什么大灾,二则担心大臣们借此群起反对,那迁都北京的万世之举就黄 了,耗费巨大人力、财力,数年的兴建都将成了巨大的错误,他决不允许归结于此。</br>
四月十七是他六十二岁的生日,万寿节这么大的喜事,都因为殿灾而免贺。 命运多舛的三大殿,似乎连这焚毁也有着开先河的误导!这次烧毁后,直到十九年后的正统年间,也就是朱瞻基的儿子朱祁镇在位的第五年才建成。又是一百余年后的嘉靖中期, 三大殿又一次在熊熊烈焰中化为灰烬,五年后建成;自我标榜为知礼的嘉靖皇帝朱厚熜认为是三殿的名字不吉祥,遂不顾众大臣的一再反对,就像给他藩王的父亲戴上皇帝的桂冠一样任性,改奉天殿为皇极殿,华盖殿为中极殿,谨身殿为建极殿。</br>
然而,改了名的三大殿也难逃厄运,三十五年后的万历年间又烧了,二十八年后建成, 此时已是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撤出北京时,干脆把象征皇权的三大殿又付之一炬,殃及池鱼的其他宫殿也未能幸免;满清多尔衮入关,才把紫禁城中焚毁的宫殿逐一重修,三大殿遂改名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br>
“朕躬膺天命,爰仿古制,肇建两京。三殿灾异,朕心惶惧,莫知所措……”永乐下旨要群臣直陈得失,那旨意用词恳切,颇有些罪己诏的味道,和他那日的自言自语基本相 同,杨荣依他的意思写了,他一字不改,命人加印即发往各衙门、各省三司。他是真心征 寻官员们的意见,以挽回上苍的眷顾。</br>
旨意最后说,“尔文武群臣,受朕委任,休戚说同。朕所行果有不当,宜条陈无隐或直言上陈,庶图俊政,以回天意。”</br>
皇上近年来动辄震怒的古怪脾气谁人不知?自哀自怨式的诏求直言也没有打动群臣的 心,开始时,言官们也只是试着劲儿说些无关痛痒的话,直到翰林院侍讲邹缉、侍读李时勉洋洋洒洒各写了一篇数千言指斥时政、言辞激烈的奏疏,皇上仍没有发怒时,慢慢地, 大家才放开胆子,话就越发没边了。</br>
且看邹缉的奏疏:</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