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写作笔记:迫灵

关灯
护眼
第233章 他人的眼睛:小说叙事中“他者视角”的魔法与陷阱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

他人的眼睛:小说叙事中“他者视角”的魔法与陷阱</br>

在《红楼梦》第三十二回,黛玉躲在桃树下听宝玉向史湘云剖白心迹:“林妹妹从不说这些混帐话……她从来没说过这些。”此时,桃树后的黛玉“抽身便走”,耳尖发烫,心跳如鼓——这段“偷听”场景的精妙,在于作者曹雪芹用“他人视角”撕开了宝黛爱情的单向叙事,让读者通过黛玉的耳朵、眼睛,触摸到宝玉内心的滚烫,也让黛玉的敏感与自尊获得了更立体的呈现。</br>

小说的魅力,往往藏在“视角”的褶皱里。当我们习惯用主角的眼睛看世界时,“他人视角”就像一把钥匙,能打开叙事的另一扇门:它可以是推动剧情的“旁观者”,可以是揭露真相的“局外人”,也可以是折射人性的“多棱镜”。这种视角的转换,绝非简单的“换个人说话”,而是对叙事逻辑、人物关系与主题深度的重新编织。本文将从“他人视角”的类型、功能与运用技巧入手,解析这一叙事工具的魔法与陷阱。</br>

一、他人视角的类型:从“工具人”到“叙事主体”的层级跃迁</br>

在传统叙事学中,“他人视角”常被视为“有限视角”的延伸,但在当代小说创作中,它的边界已被大大拓展。根据视角人物与故事的关系、信息掌握程度及叙事功能,可将其分为三类:</br>

1. 镜头式“旁观者”:无干预的“摄像机”</br>

这类视角人物是故事的“局外人”,仅作为“记录者”存在,不参与核心事件,也不介入人物心理。其特点是信息客观、视角稳定,适合呈现群体场景或多线并行的复杂叙事。</br>

例如,鲁迅《药》中写“刑场”场景:“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这里的“黑的人”(康大叔)是典型的旁观者视角——他没有情感倾向,只是机械地记录动作,却让“人血馒头”的荒诞场景更具冲击力。读者通过他的眼睛,看到的是封建迷信对人性的扭曲,而非个体的情绪宣泄。</br>

2. 过滤式“参与者”:有限信息的“传声筒”</br>

这类视角人物是故事的“局内人”,但仅能获取部分信息(或因身份限制,或因认知局限),其视角自带“滤镜”,常用来制造悬念或推动推理。</br>

日本推理小说《竹林中》是典型案例:强盗多襄丸、妻子真砂、樵夫三人分别讲述同一桩凶杀案,每个人的视角都隐去关键细节(如多襄丸隐瞒自己因欲望杀人,真砂隐瞒自卫时的反抗,樵夫隐瞒偷走短刀)。读者通过这些“不完整视角”的拼贴,逐渐逼近真相——这种“罗生门”式叙事的核心,正是利用“参与者视角”的局限性,让单一事件呈现出多重可能。</br>

3. 映射式“多棱镜”:人性的“对照镜”</br>

书签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