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相尧垂首应道:</br>
“据卷宗记载,云南境内共有宣慰司八处、宣抚司四处、安抚司五处、长官司三十三处、御夷长官司二处,合计四百三十四家土司。</br>
其等级以宣慰使司为最尊,依次为宣抚司、安抚司,之下便是长官司、御夷长官司,另有土府、土州、土县等建制。”</br>
他顿了顿,续道:</br>
“按制,各级土司需受云南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按察使司三司节制。</br>
但实际上,这些土司皆是各自为政,鲜少遵从朝廷政令军令,唯有在职位承袭时,才会对朝廷表现出几分恭顺。”</br>
“洪武、永乐年间,朝廷本想借部分土司绝嗣之机收回其地,改用流官治理。</br>
怎奈那些土司即便绝嗣,其部众也会自行拥立首领,反抗朝廷派来的官吏,形同叛乱。</br>
朝廷既无足够兵马反复镇压,又无力派遣大批官吏与军队长期驻守,只得退而求其次,立下规矩:</br>
严禁土司私自传位,只能由朝廷从原土司的弟、侄等亲属中择人册封袭职。”</br>
崇祯闻言,微微颔首,心中思忖:</br>
“明代始终受困于财政,终明一朝也没有大规模派遣流官管辖。无力实际控制云南边疆。</br>
倒是清廷后来者居上,在土司治理上颇下了番功夫。在继承明代制度的基础上,更加强调中央集权,逐步削弱土司权力。</br>
满人入关后,一面承袭土司旧制,一面用集权之术拆解其势。先将土司分作文武两途。</br>
文职如土知府、土知州,归地方布政司辖制;武职如宣慰使、安抚使,隶于都司体系,如此便将其纳入朝廷官制的牢笼。</br>
严禁跨区域扩张或相互兼并,收缴土司调兵权,规定土司凭调兵符牌方可出兵。</br>
并控制治权,土司仅能处理辖区内轻微民事纠纷,重大案件需交由流官审理,严禁土司私设酷刑或滥用司法权。</br>
还规定土司实行三年大计制度,由地方督抚对土司的政绩进行考核,分为“称职”“不称职”“贪劣” 三等。</br>
考核优秀者可获赏赐,如加官阶、赐匾额,若失职、叛乱或残害百姓,轻则革职、降职,重则废除土司职位,直接推行改土归流。</br>
由于这种废除土司世袭制的方法见效慢,清廷鼓励土司“自请改流”,劝心智不坚定和一些软柿子主动放弃土司特权,充当不世袭的知府。</br>
更以军事手段废除其职位。</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