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王凌在明末

关灯
护眼
第462章 光武内阁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皇极盛典:老臣荣退,赤心永铭</br>

光武帝理解父亲的深意,也深知肩上担子的分量。他回京后的首要大事,并非庆功宴饮,而是着手进行一场意义深远的权力交接与格局重塑——改组内阁,启用新人。</br>

光武七年九月九日,重阳佳节,天高气爽。象征着帝国最高权力中枢的皇极殿(注:此处沿用永乐北京皇宫规制名称),被布置得庄严肃穆,金碧辉煌。丹陛之下,文武百官按品秩肃立,鸦雀无声,空气中弥漫着一种新旧交替的凝重与期待。</br>

光武帝身着十二章衮服,头戴十二旒冕冠,端坐于高高的龙椅之上,目光如炬,扫视着阶下的群臣。他的视线,首先落在了站在文官班列最前列的几位老者身上:内阁首辅朱慈烺(前明太子,光武帝舅舅)、次辅吴伟业(文坛泰斗,永昌朝重臣)、兵部尚书兼五军都督府大都督李定国(永昌朝第一名将)、海军元帅郑成功(海洋开拓的奠基者)、户部尚书赵全海(与永昌帝一起造反的铁兄弟)、以及虽未在内阁正式挂职,却始终参与核心决策、影响力巨大的皇太妃赵敏(代表太上皇的财政监管)。还有如卢象升之子卢师淮(时任南海舰队司令)、以及一批永昌朝中后期崛起、如今也已年过五旬的重臣。</br>

这些面孔,代表了永昌朝近四十年的辉煌与积淀。</br>

他们辅佐永昌帝王凌,筚路蓝缕,开疆拓土,奠定了这横跨寰宇的超级帝国。</br>

他们功勋卓着,德高望重,是帝国的基石。然而,岁月不饶人,他们中最年轻的也已近花甲,精力、思维与新科技、新世界的节奏渐显脱节。</br>

光武帝锐意进取,需要一个更年轻、更具活力、更能理解并执行他全球战略和科技兴国理念的新核心团队。</br>

“诸卿!”光武帝的声音洪亮而沉稳,回荡在空旷的大殿中,“朕远征欧陆,两载有余。赖列祖列宗庇佑,将士用命,终使荷兰臣服,疆土再拓。然此功业,非朕一人之力。帝国能有今日之强盛,能支撑朕万里远征而无后顾之忧,全赖尔等老成谋国,夙夜在公,于朕离京之时,坐镇中枢,运筹帷幄,安民理政,输送粮秣军资。此乃擎天保驾之功,社稷柱石之勋!朕,感念至深!”</br>

一番话,情真意切,充分肯定了老臣们在过去两年乃至整个永昌朝的巨大贡献。殿中老臣们,如朱慈烺、李定国等人,眼中泛起感慨的泪光。他们深知,这是新皇对他们过往功绩的盖棺定论,也是荣退的序曲。</br>

“然,”光武帝话锋一转,带着帝王的决断,“江山代有才人出。帝国欲求恒久强盛,欲领寰宇风潮,非锐意革新不可。诸卿皆国之瑰宝,为帝国操劳半生,功勋卓着,理当颐养天年,享天伦之乐,同时以其丰富经验,为帝国未来之发展,提供宝贵的智慧与指引。”</br>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br>

喜欢王凌在明末请大家收藏:()王凌在明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书签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