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庄重而不失活力的校史馆内,赖越盛自豪地向皇帝介绍了扬大的辉煌历史与突出成就。</br>
“陛下,扬州大学自永昌初年由几位饱学之士向朝廷申请组建扬州大学,两年完工,今建校已三十五载,承蒙历代朝廷及地方持续投资,如今扬大已是我大明东南文教重镇。尤为值得称道者有二:其一,乃铁壳舰船建造技术之研究,我扬大工学院船舶系汇聚了帝国顶尖的舰船设计与材料学人才,其研究成果已应用于南洋水师新式炮舰;其二,乃纺织技术革新,我扬大纺织学院不仅传承江南织造精华,更在机械纺织、新式染料、织物结构研究上领先全国,其成果惠及无数织户工坊!”</br>
光武帝频频点头,对扬大在实用工科领域的成就表示赞许。</br>
然而,当他步出校史馆,漫步于校园林荫道时,敏锐的目光很快捕捉到了一丝不寻常的景象:校园里穿梭着不少明显异于大明子民的面孔——有束发着宽袍的日本人,有头戴纱帽的朝鲜人,甚至还有几个金发碧眼、身材高大的欧罗巴人。</br>
“赖校长,”光武帝停下脚步,指着不远处几个正在交谈的外国学生,语气平和却带着探究,“朕观校园之内,似有不少异域学子?”</br>
赖越盛脸上立刻堆满自豪的笑容:“陛下圣明!这正是我扬大近年一大盛事!自朝廷颁布《永昌二十八年外国学生交流计划》以来,我扬大作为重点学府,积极接纳海外学子。如今在校之日本、朝鲜、琉球、安南、乃至欧罗巴诸国学子,已有三百余人!此乃陛下仁德教化远播四海,我大明文治武功吸引万邦来朝之明证啊!”</br>
光武帝微微颔首,目光却转向了随行的内阁首辅王紫涵:“王卿,此交流计划推行至今,具体成效如何?朝廷每年投入几何?”</br>
王紫涵立刻上前一步,恭敬回禀:“回陛下,永昌二十八年,为彰显我天朝上国气度,广纳四海英才,学习我先进工技文教,礼部会同户部、翰林院制定了此项交流计划。凡经审核合格,来我大明官学就读之外国学生,朝廷每年每人补贴纹银五百两,用以支付其学费、住宿及生活所需。此政推行数载,成效斐然。据礼部最新统计,去年在国子监、各大学、府学、县学就读之外国学生,总数已逾万人!”</br>
“一年万人?每人五百两?”站在光武帝身侧的乌兰图雅皇后闻言,秀眉微蹙,忍不住轻声插话,“那朝廷一年为此支出岂非高达五百万两白银?这……这几乎抵得上前明崇祯朝半年的国库岁入了!如此巨资……”</br>
王紫涵脸上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尴尬,但仍维持着首辅的沉稳:“皇后娘娘所言确是实情。这笔开支,户部年年叫苦。然……此乃彰显国威、传播教化之国策,且各国学子慕名而来者日众,若骤然削减或取消,恐……恐有损我天朝颜面,亦恐寒了仰慕王化者之心。故臣等虽有踌躇,亦不敢轻言废止,唯恐断了这万国来学之盛况。” 他这番话,道出了政策的两难:面子工程代价高昂,却又骑虎难下。</br>
光武帝听着,面色平静,眼神却深邃起来。五百两!这个数字在他心中激起波澜。他深知这笔钱的分量。在临清,一个熟练工匠辛苦一年,所得不过二三十两;在河南乡间,一户拥有几十亩地的自耕农,年景好时刨去开支,盈余不过十数两。这五百两,足以让一个普通家庭过上十年富足生活!而朝廷,竟如此轻易地每年送给每个外国学生?</br>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br>
喜欢王凌在明末请大家收藏:()王凌在明末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